从小到大,村上先生认为自己对学业一直都不太擅长。他并不是那种成绩糟糕透顶的差生,成绩嚒,也算马马虎虎可以过得去。
但是,他一直不喜欢学校。
在结束学校生活的那一刻,他想:人生只怕再也不会这么枯燥乏味了吧!(虽然后来的人生中,枯燥无味还是会络绎不绝地从天上飘落而下,从地下喷涌而出。)
为什么会如此想呢?理由非常简单:功课没有意思,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当时觉得,世上很多东西都比功课有意思: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游泳、打棒球、和猫咪玩......)
小孩子的时候,大都比较贪玩。但是每个人的确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所以兴趣不同在所难免。喜欢竞争、反映灵敏的孩子容易在学校的氛围中找到快乐,所以他才会用心学习,努力表现自己,然后渐渐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优等生。
然而大部分孩子读书学习只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你要乖点哦,用心读书,将来会有个好前途。”
用心读书=好前途
这个公式就成了众多孩子学习的目的!
的确如此!
然而,如果对学习着实不感兴趣,怎么才能愉快地度过长长的求学阶段呢?
村上先生对此有着独到的看法:读书,读大量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让读书充斥所有的业余时间和业余空间,从读书中寻找快乐。(这个法则其实适合人生的各个阶段)
阅读这种行为原本就是一所大学校,那里没有繁琐恼人的规则,没有激烈的名次争夺、没有可怕的校园欺凌、没有令人冷到骨子里的各种不平等......
这是一所为读者自己量身定做的独特学校,在那里,读者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在那里,读者拥有无限权力。
书读多了,视野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或许年龄不大,就可以感同身受地体验各种感情。在想象中自由地穿梭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目睹各种奇妙的风景。从而让自己的视点变成复合型,可以从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客观地看看正在凝视世界的自己的模样。
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地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
这就是阅读带给人最大的收获。
那些对学校喜欢得不得了、不能上学心里就空落落的孩子恐怕不大会成为作家。因为小说家就是在脑袋里不断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的人。
很多学校都把“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作为教育的一种期望。但是能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起来的,说到底还是孩子自己。既不是老师、也不是教学设备,更不会是什么国家和自治体的教育方针。
孩子们并不是人人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好比有擅长跑步的孩子,也有擅长体操的孩子。既有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也有想象力算不上丰富,但在其他方面可以发挥优异才能的孩子。
希望学校能够真正意识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不要把“拥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给扼杀掉。请为每一种个性都提供能够生存的基本场所。
这样一来,学校也许就会变成更加充实的自由之地了吧!
爱护孩子从心灵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