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鼓励的诱惑

“你每天自觉练琴四十分钟,坚持一个月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自行车!”
“你每天完成三页数算,坚持20天就给你买乐高!”
“你不是刚买过玩具吗?怎么又要买!你不知道爸爸妈妈赚钱有多辛苦⋯⋯”
这些仿佛还回荡在我们耳边的话又在我们小家庭里响起来了。因为我们父母这样教育我们,我们也就自然地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只是我们早已忘记了儿时每天嘟着嘴怨恨地把数学题做完,终于捧着用30颗星星换回来的玩具时,早已没有预想中的兴奋,一般也是玩三五天玩具就失宠了!
回想起来我们的童年总是伴着一丝丝的失落感。到后来有心仪的东西想拥有的时候,有点害怕跟父母说,因为不知道父母又想出什么任务来交换,好无力……

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诸如金钱奖励、鼓励这些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行为并不总是起积极作用。《心理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每次给两个小组分配同样的任务,同时给其中一组设置了奖励,另外一组没有提及奖励的事。结果有奖励的一组反而表现不佳。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正在完成任务的人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发现获得奖励的强烈渴望导致大脑反应和活动过度活跃,干扰了大脑的决策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结果就是他们无法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也无法做出最佳表现。
之后我马上对我们家的鼓励政策作出调整,玩具、礼物不再作为鼓励和表扬的一部分,所有鼓励和表扬仅限于精神上的,和物质无关,买玩具这件事不和任何表现挂钩。通过家庭会议形成规则:每个月可以买一个不超过一百块块钱的礼物。如果想买超过一百块的东西,可以积攒几个月的资金进行购买。实施几个月后发现收获多多:小朋友收到礼物的幸福感简直up!up!up!有时候过了一个月孩子没想起来买玩具我还故意提醒她。这种时候孩子总是给我一个“世界上最好妈妈”的眼神!另外孩子的欲望实现了自我管理。有时候孩子同时想买两样东西,但一个月只能买一个,看着孩子在那里纠结选择真是挺好笑的。最后由她自己决定,只要家长不乱大方打破规则,孩子的延时满足也养成了。这些对孩子情商的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一个小小改变可以收获无数的宝藏,试一下包你不赔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