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阳明心学笔记
王阳明第17世孙:读书不是为做官,是为更好地做人

王阳明第17世孙:读书不是为做官,是为更好地做人

作者: 十年一井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07:11 被阅读16次

    转自2014-01-10 华夏经纬网

      “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与大师王阳明第十七世孙面对面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9日电(记者 魏董华)“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人。”9日在浙江绍兴纪念王阳明逝世485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记者第一次见到王阳明第十七世孙72岁的王书鸿和69岁的王书翔。

      两位在中国自然科学界颇有造诣的老人,向记者追忆了他们的父亲,以及父亲用阳明先生的故事对自己人生的鞭策。

      作为王阳明的后人,压力不小

      1月9日,王阳明逝世485周年,王书鸿站在阳明先生墓前,一字一顿:“父亲对阳明先生一生推崇,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从小聆听世家前辈传承下来关于阳明先生的故事,这永远激励着我们。只有读好书,做贤德的好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父亲对我们的家训。”

      墓碑上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题书的碑文“明王阳明先生之墓”八个大字让这位昔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神情严肃。

      持花人群中,弟弟王书翔沉默不语。这位浙江省科技厅高级工程师说自己“作为王阳明的后人,压力不小,需时刻鞭策自己”。

      出生在绍兴王阳明后裔世家,王书鸿和王书翔是先祖阳明先生的第十七代世孙。阳明世家的辈分,按头20个字的排序为:“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

      王书鸿说,父亲王诗棠一生崇敬阳明学说和为人。阳明先生的画像就高挂在家里客厅正中。

      父亲把对阳明学的学习心得、历代传承下来的关于阳明先生和这个世家的故事,都恭恭正正写下来,装在大纸袋里,交到子女手上。

      王书翔说,每个纸袋的封面上都写着“永远保存、代代相传”这八个字。每个字下分别着重画了八个圈,以示重要。

      “要让大家知道王阳明的后人都在干什么”

      正如阳明先生不论走到何处,不论处在顺时或逆境,都提倡办学、兴教和读书,王诗棠不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王书鸿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家八口人就靠父亲一个月50块钱的工资。母亲每天把从菜市场捡来的菜叶和米煮成一锅泡饭,每人一大碗吃饱。

      “经常是到了下半个月,就接不上柴米油盐,只好到处借钱。等盼来了工资,先将一半还债。”王书翔也回忆说。

      王书鸿说自己念小学的时候,家里没钱买雨鞋,遇到下雪下雨,就兜里揣块布,光着脚走到学校,然后把布拿出来,把脚擦红擦热,再穿上布鞋。

      记得每年学期伊始,父亲都要为兄弟姐妹几人的学费和书费发愁。一次,父亲找到单位领导申请借款付学费,那位领导居然建议父亲,不要让所有孩子都读书,有的可以去卖冰棍、摆小摊,这样既不需要学费,还可以贴补家用。

      父亲听罢,失望伤心至极。回家后,把五个孩子叫到身边说:“你们绝不能放弃念书,咬牙也要坚持。”

      王家后裔到清康乾年间大多以商贾为业、佣工为生,鲜有读书之人。正是父亲坚持让几个孩子读书,才让本已式微的王家后裔重新振作了起来。

      “从我爸爸奋斗开始,王家走向复兴之路。”王书鸿说,“要让大家知道王阳明的后人都在干什么。”

      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做贤人

      “我1959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研究。”王书鸿说,“高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说我作文不错,让我去念中文系。当时我问父亲,父亲说,还是做个科学家。”

      王书鸿说,父亲知道我喜欢物理,喜欢从现象分析出事物本质搞物理,光研究理论是空谈,还需要不断通过实验去验证和改进理论。这就是阳明先生最为人推崇的“知行合一”。

      父亲非常推崇“知行合一”,认为知行必须同步,两者不可分离,从实践和认识的结合中求得真知。

      “国家的复兴、社会的进步乃至家族的兴旺,都一脉相连,其中重教读书,都是第一位的。”王书翔说,阳明先生提倡读书,不是让读书人去做官,而是通过读书,去做贤德的人,做促进社会进步有用的人。

      “只有读好书,做贤德的好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王书鸿说,“阳明先生的这些教训,即使在现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第17世孙:读书不是为做官,是为更好地做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yy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