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评阅读书籍分享:取其精华(1)《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
王阳明年少时,父亲和老师都说读书做官是人生大事,但小时候的他已经意识到,人生的价值,有比做官更重要的,那就是得道,居史书记载,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是,想做圣贤。想做圣贤并非易事,以至于父亲和老师都认为他是痴心妄想。
是什么让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就有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呢,王阳明从小就聪慧过人,而且十分活跃,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求知欲,所以他的兴趣很广泛:玩箭、骑马、军事、兵书、道教典籍、象棋等,这些在他的父亲看来,皆是不务正业,因为在明代,人们都认为读朱熹学说,考八股文,然后当官,才是正经事。
当然王阳明并不是厌倦了读书,据说他天资聪颖过人,虽说他4岁才开口说话,但4岁前就已熟读很多书籍,10岁时作的诗就已经让精通诗词的成年人们嫉妒不已。关于朱熹学说,王阳明是自小就研读,但学着学着,他对朱熹的观点产生了疑惑,所以就有了王阳明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格竹子”的故事,通过格竹子一事后,他更加坚信了世人需要一种更务实的观念,朱熹的格物理论,正如他格竹子后的醒悟:我费尽心思知道你的道理,可你是什么道理与我何干,天下万物各有他的道理,我们格到死,也成不了圣贤。
从格竹子一事,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他识别了读死书与实用的区别,就像学校如果一直给学生教理论知识,却无法与实践灵活运用在一起。说得再简单一点,比如现在有一盘烤鸭:
用朱熹的方法就是:你是一只烤鸭,我在吃你之前,需要先弄明白你,于是就开始研究这只鸭经过多久孵出来变成鸭子,又养了多少天、吃了什么、生活在什么环境,甚至要弄明白厨房是经过哪些过程把他烹饪成烤鸭,于是为了了解这些,可能还得去请教养鸭的人和厨师,总之这烤鸭是不会吃着爽快了。
但在王阳明这里,他看着烤鸭会说:你也是万物中的一个生命,但你如今已是一只供人食用的烤鸭,因为我需要生存,所以我要吃你,但是我没有杀害生命。说罢就开吃了,所以在王阳明的学说里,一切都是可变通的,所谓的规则和限制,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而言。
心学的核心,就在于心,正如善恶与美丑,是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的。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固定的思维去看待和处理事物,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变通。
本文作者:尚钰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