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表现的很开明,可是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家长所谓的开明是允许孩子有自由表达,还是只能表达家长想要的!以下部分节选自一步TED的演说稿:
我是一名老师,我常常会跟孩子谈话,会跟父母谈话,偶尔也会跟老师谈话。我常常看到孩子面临抉择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他们在说自己的时候,常常让我觉得他们说的自己如此遥远,好像不是一个他们认识的人,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后来我发现,我们在教养中孩子的过程中不允许他们成为自己!
我常常问父母,问老师,你们愿意孩子成为他自己吗?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告诉我,可以呀!我当然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因此我会问大人,你允许孩子有自由的意志吗?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的职业,可以当医生,也可以当工友;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他可以自由的表达吗?你允许孩子有有自己的情绪,他可以有自己的情绪吗?
经常我看到一个大人,在面对他的小孩生气的时候,大人跟他说,你不要那么生气,你不要生气了,甚至告诉孩子,如果你再生气,爸爸就要生气了。原来孩子不可以生气,爸爸可以生气。
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日渐长大,他成为一个大人,一个从小不被允许认识自己的情绪,认知自己,承认自己情绪的人,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经常看到一个大人,在跟别人争执的时候,面红耳赤,讲话非常大声,他甚至会跟跟争论,我不允许你这样做,旁边的人如果告诉他,你不要这么生气,他还会回过头来跟人说,我没有生气,人家说你这样还不算生气?他说我只是讲话比较大声而已,是你这样说我才生气的。
我在这里看到一个现象,一个人怎么会不认识自己生气的情绪呢?我猜他很小的时候就不被允许承认他自己的情绪。
一个孩子如果他很难过,我往往看到一个大人安慰她,告诉他不要想这么多,没事了,你不要难过,可是我往往会跟大人说,当我们这样说了以后,孩子就不难过了吗?尤其是男生,我们不允许男生流泪,他要坚强,所以一个大人当他难过,可以允许他流泪吗?可以承认他是伤心的吗?他真的认识他自己吗?
一个孩子如果害怕,比如我要来做TED的演讲,跟我的老师说我很害怕,我的老师他常常跟我说,你不要害怕,他甚至跟我建议,你把台下的人当西瓜。有些时候我的老师还会给我建议,什么建议呢?他要增强我的信心,他告诉我,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的,可是这句话,他一说出来的时候,我离自己更遥远了。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害怕,那我怎么相信自己呢?
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人,他跟他的情绪失去了联络,他不能认识自己,我们来看看允许小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意见吗?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我们的大人会说,可以呀,我们的孩子一件特别多,一讲到他的意见,他常常跟你争个不停,或者有的家长会说,我问了小孩,可是孩子会说:不知道啊、随便啊、都好,常常都没有他自己的意见。
我看到这种现象,就会去检视,一个孩子他是怎么成长成为一个青少年的,成为一个大人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孩,她的妈妈问她:中午你想吃什么?孩子说:我不知道,随便!妈妈说:不要不知道,你说妈妈就带你去吃,吃什么都可以。这个女儿一听妈妈这样说,非常的开心,还跟她妈妈核对,核对什么呢?妈妈,什么都可以吗?妈妈说:都可以,你说吧!这个女儿就开始拿着她的手,对着她的嘴巴,一直在沉吟着,她仔细的在想,妈妈就跟女儿说:要你自己想就想不到了,赶快!这个女儿呢还是想了老半天,后来我跟这个妈妈说:一只鸡如果被关在笼子里关很久了,放出来它就不太会走路了。一个孩子她如果常常被人规定要这样、要那样,有一天你给了她自由,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后来这个孩子终于有了一个答案,她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到了!妈妈让她快说,孩子说:妈妈,我想吃盐酥鸡。中午饭,孩子说要吃盐酥鸡,妈妈的眉头就皱起来了,妈妈开始跟女儿说:妹妹,你知道妈妈跟你说了很多次了,盐酥鸡很油,不健康,换一个别的,好不好?
这个女儿也从善如流,马上就跟妈妈说:好!想了很久以后,这个女儿又想到:妈,我要吃布丁。她的妈妈火气就来了,啊,你要吃布丁,没有跟你讲过,中午要吃正餐吗?
我们的孩子真的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意见吗!他要回答的意见是大人心里的意见,还是他自己的意见。有些时候我看到爸爸跟儿子说话,问他说:你有什么想法,你说啊!可是当孩子说了以后,爸爸的回应却让孩子觉得非常的沮丧。有些时候,爸爸要孩子自己做选择,孩子有了选择,爸爸对他说:你真的要这样做吗?你想清楚了吗?如果那样子的话,你会怎么办?我常常怀疑,孩子应该相信的是爸爸的表情,还是他的语言。如果孩子最后也没有去做,爸爸还义正严辞的说:我有答应你,是你自己不要去的,我本来就很开明。这是开明吗?这是让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我所看到的往往不是这样。
还有一次我去一个学校演讲,当我讲完之后,有一个老师要去后面主持结尾,往往最后结尾的主持人都会问听众,或者问学生,李崇建老师刚刚的演讲好听吗?我会好奇,这句好听吗?它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回答吗?我的孩子可以回答不好听吗?我曾经听到有孩子回应:不好听!我们的老师怎么回答他呢?是吗?你有认真听吗?你真的听到阿建老师怎么说吗?
我们往往发现,一个孩子的意见刚说出来就被打压,一个意见往往被打压的孩子,他不能接触自己内在的孩子,他不能成为他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小孩,打从内在就不能接受自己。有一次,有一个资优生的家长带着她资优的孩子来见我,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不想去读书了,妈妈问孩子,孩子就是不说为什么。妈妈就说:阿建老师怎么办?这个孩子在我的现场,我问他,你要你的妈妈在这里还是要她离开?孩子说:我要我妈妈离开。其实中间有一段小插曲,妈妈说:你说呀,你随便说,你要妈妈留下来妈妈就留下来,我的女儿跟我无话不谈的。结果他的女儿就很困惑,我就跟她说:妹妹呀,你自己做决定。这个妹妹说我要我妈妈离开,我明显目睹着妈妈受伤的表情。
孩子真的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吗?
我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她跟我说因为她在学校都没有好朋友。她的朋友都跟他说不好了,她又不能跟她妈妈说,因为她很难过,她不敢跟她妈妈说,她跟她妈妈说了,妈妈总是骂她,很不开心,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孩子跟我谈话到最后,我问她:你都没有朋友了吗?这个女孩说没有。她说学校的朋友都不愿意理她。我跟她说:孩子啊,你愿意跟自己做朋友吗?听完我的问题,她愣住了。我问她如果有一个某某某站在这里,你愿意跟她做朋友吗?这个孩子愣了几秒钟后突然摇头了说:我不愿意。我说怎么了,怎么不愿意跟这个人当朋友呢?她说因为我觉得她很糟糕,我觉得她不OK。
有一个耶鲁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如果想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她才有学习的能力。可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源在哪里?跟自己的关系,我们的养育中,我突然发现,我们跟孩子的关系里面,让孩子跟自己的关系好像很差劲,因为我们漠视了孩子真正的感觉、内在真正的想法、内在真正的需求,因此我常常会去检验,我们的大人在家庭里面是怎么跟孩子对话的?我常常会问:你在家里最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问大人不准,问孩子比较准,孩子往往会说:快点,快点。功课做了没?澡洗了没?赶快去睡觉!不要再打电动了。不要看电视了。这是我们跟孩子对话的联结。
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最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小孩,他喜欢跟大人连接,走到大人身边他的眼睛会专注的跟大人讲话,可是我发现我们的大人,从来没有真正的跟小孩连接,跟她讲话要么充满了命令语句、教导语句,要不然就是跟孩子连接的时候常常敷衍她,比如一个孩子跟爸爸说要做什么,做什么,爸爸跟孩子说:走开,爸爸在忙!这是在指责他,或者我们敷衍她,好好好,乖,去旁边玩。我们并没有真心去跟孩子做真正的联结。有些时候,我们就跟孩子说理了,爸爸跟你说过:青春易逝、韶华不在,爸爸在这个地方要好好的把握时间,不要吵爸爸。这是跟他说道理,可是我们转过头来就不理他,体现了撒提耳博士应对的四种原则。等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发现孩子都不太愿意听你说话了。
一个孩子听不惯爸爸妈妈的命令语句,因此有一天,一个父母打电话给我说她的孩子已经不怎么跟她说话了,完全拒绝沟通。我问她,那你平常跟怎么跟你的孩子说话,她说我都有好好跟孩子说话,我跟她讲道理,我说你是学校的老师,学校里最会说道理的人是谁?她说是校长,我问她那你跟校长的关系好吗?她说不好。我说那你喜欢跟她说话吗?她说不喜欢。那你怎么把校长的角色拿到家里跟孩子在这个地方做对谈呢?
可是这个里面有个悲伤的事情,我们不仅让孩子不太认识他自己,父母亲在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学不会对话了,我们不会跟一个孩子对话。不会跟一个孩子说话,我们跟孩子的说话往往都是命令式、说教。用这些方法跟孩子做连接。因此我常常邀请父母,你的孩子很小的话,你可以蹲下身子,专注的看着你的孩子,跟她来一段真正有品质的对话。那这个谈话,如果你想要她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别跟他说那么多的期待,别跟他说那么多的道理。而是真正的发展一种谈话。
可是这种谈话很困难,我举个小小的例子,比如我的小侄子,一个侄子才五岁,这么小的身躯跑到我的面前,跟我说:阿伯,我捡到一个小石头。我常常会在这个地方跟大人考试,如果有个小孩子捡到一个小石头,他在这里跟你分享,你会怎么跟她做连接,跟她对话,我们不妨设想下,你可以跟孩子有五句以上的对话吗?可以吗?
我记得那一次小侄子拿了一个石头给我,我就蹲在我的身体,拿着他的石头端详了20秒,为什么端详这么久?因为我发现我看的时候,我的小侄子很开心。你知道这个地方就是就是我接受了他专注的邀请,参与了他给我提出的一个事件。当我参与了他的事件,那我就尊重了这个孩子,我就引导这个孩子去看到他自己。因此他显得特别的开心,我把我的对话放在前面,做一个小小的示范。
我问他:小宝,这个石头你在哪里捡的?孩子说:我在门口捡的。我说:你怎么会看到这个石头?孩子说:因为有一只蜥蜴跑过去了。我说你不怕蜥蜴吗?他说我怕啊。那你为什么要捡这个石头?他说因为蜥蜴走了。我说:哦,因为蜥蜴走了,那你为什么要捡这颗石头呢?他说因为漂亮啊!我说你告诉阿伯哪里漂亮?他说你看这里红红的。我说我看到了,你以前有捡到石头吗?他说没有。我说这是你捡的第一颗石头吗?他说嗯。我说你要把这个石头放在哪里?他说我要放在桌上。我说你怎么我不放在架子上?他说因为爸爸有一颗石头放在桌子上。
大概10句的对话,小孩子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因为大人尊重他,大人不说道理,不说教,不去命令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从语言里面去连接自己的内在。
我记得比利时莱特学院做了一个关于阅读的调查,他提到:小孩子喜欢听爸爸说故事甚于妈妈,因为爸爸说故事比较活泼,可是爸爸有一个问题。爸爸说故事不专心,喜欢滑手机,喜欢接电话,可是孩子喜欢的是跟你互动,因此莱特的调查显示:如果一个大人能够和谐的跟孩子说故事,那么孩子1岁,就能发现他管理情绪的能力比别人更好,她的记忆能力比别人更好,她的稳定性更高。因此这里我把阅读带出来,不见得要跟孩子有一个文本,跟孩子互动,孩子的任何事情,他提到的一个想法,一个困扰,我们都可以跟孩子发展连接性。在这个连接互动里面,我们就能引导孩子去慢慢认识自己。那么孩子才会学会接纳,当他跟自己有美好的关系,我想他跟父母的关系也会好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