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医简易: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中医简易: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作者: 中医简易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15:43 被阅读0次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正气当与节气正应,不应则不正,发为邪气,中人多病。)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天寒阳藏,肤表固密,则不伤于寒。营卫不足表虚,触冒寒冷,乃名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人有虚损何止伤寒,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以伤寒为恶气,以寒气伤人最利害。)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营卫不足,中寒即病,名伤寒。

伤寒不即病,恶寒藏于肌肤,令表闭,至春阳少走肌肤,寒热相争而成温病。

至夏阳旺走肌肤,寒热相争而成暑病。

暑病大热,重于温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辛苦之人劳累汗出伤精,津液枯竭则营卫不足。表虚受冬时严寒,故春夏多温热病。

非时行不正之疫气。

时行不正之疫气,为春时温暖,阳少,却多遇大寒天气。

夏时大热,阳旺,却多遇大凉天气。

秋时天凉,阴盛,却多遇大热天气。

冬时大寒,阴少,却多遇大温天气。

天气与节气不相应,所以疫气之病,病人多且证相似。)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虚损生病与时行疫气生病,可以按斗历提前预知。)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九月霜降节至正月雨水节,为天凉寒。

雨水至惊蛰天温。

惊蛰至秋分为天热。)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从霜降到春分,受寒即病名伤寒。

九月十月病轻。

十月十二月病重。

正月二月病轻。)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时行役气,有冬温。)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营卫不足,冬受寒春发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时行寒疫,三月四月病轻。

五月六月病重。

七月八月病轻。)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疫气为天时不正之气。)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时有正气,则天地和顺。)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阴阳交接顺利则阴阳平衡,失时则病。)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小人不懂,不知规避,无知触冒,马上暴病。

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即发何病。

春伤于风,至夏病大热,里阴不能守,故必飧泄。

夏伤于暑热,至秋阴旺,寒热相争于表里,病发疟疾。

秋伤于湿,至冬阴少,形气不足,病发咳嗽。

冬伤于寒,至春阳少,营卫不足,发为温病。)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营卫不足而病伤寒,寒随经络逐日入深,故病人多数日即病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人病伤寒,多不早治,又治不对病,或迁延日数,严重了才去看。故多死。)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土地有高低不平,有东西南北差别,气候有温凉不同,地理不同,气候餐居不同。

故治病宜因时因地治有不同。)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伤寒即病,寒热相争则发烧,因有正气虽热不死。

若气竭正微则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即病六脉浮为病在表,太阳主表。

当伤寒后一二日发病。

太阳脉循背系头,故病头项痛,腰脊强直。)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伤寒六脉俱长为寒盛,则阳明受病。当伤寒后二三日发。

以阳明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伤寒六脉俱弦,营卫阳少,则少阳受病。当伤寒后三日发病。

以少阳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阳经皆受病,阳气日衰,但仍未入于府,故可发汗。)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六脉俱沉细,为中寒则太阴受病,荣卫形气不足,当伤寒后四五日发病。

以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伤寒六脉俱沉,以营卫形气不足,病在里阴虚,为少阴受病。当伤寒后五六日发病。

以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里寒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伤寒六脉俱微缓,以营卫形气不足,病在里,阴虚生内热,为厥阴受病。当伤寒后六七日发病。

以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阴经皆受病,邪气己入于府,可攻下。)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营卫形气不足,阴虚内热,太少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者,气竭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阴阳形气脱绝则死。)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表里同病即两感于寒,营卫气衰,邪气盛则传经。

不表里同病,七日为一阳来复,故太阳病衰,头病减轻。

八日为阳气生于中,故阳明病衰,身热退。

九日阳气旺出表,故少阳病衰,耳聋闻声。

十日阴气盛于里,故太阴病衰,腹胀消,思饮食。

十一日阴气少,营卫行于里,故少阴病衰,渴止舌干,打嚏。

十二日阴气竭,营卫行于表,故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表里同病,不尺寸陷者,如此则阴阳气复。)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病未愈,又受邪气,当坏证重病治。

如脉阴阳俱盛为表里热,为重感于寒,此伤寒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阳脉浮滑为热实,阴脉濡弱为寒盛,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大热在表,阴脉实大,热陷于里,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

阳脉濡弱,荣卫不足,阴脉弦紧,荣卫凝滞不行,更遇温气,变为时病温役。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生病当即治,延误则难治。

小儿女子,更为严重。

时气不正,便当重视。患者忍之数日才治,邪气入中,则难治易死。)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煮药要及时,病不等人。

服药不按方法,大忌。)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伤寒多从风寒得之。

表虚中风寒,入里则不能发汗,病生百变。)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表解内不和,发寒热,无大满,为未结实。

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当攻下。

误攻下,令中虚热入,病变多证,生死莫测。)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热盛阴虚,津液枯竭,发汗则死,攻下则愈。

阳虚营卫凝滞不行,中寒,发汗则愈,攻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药因证施,误用则危。)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桂枝宣饮,阳盛水本竭,故用之死。

承气下实,寒多则气立孤危,故用之亡。)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微妙在于色脉,数问其情,故生死系于医者。)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表里同病,药不可混合治病,当治有先后次第,必以固本为要。)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病重发汗,可半日三服,若不肯汗出,死房。

故病有轻重,用药有份量。)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时气疫病,五六日,阴气竭,则里寒,阳未续,则邪气留,故渴不能饮多。

七八日,一阳来复,令大渴,仍依证少与饮为佳。

若饮后腹满,小便不利,此下焦热。或喘或哕,此上焦热,不可与饮,忽大汗出,方为自愈。

此治病不可贪快。)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生病能饮水,以热多气复,为欲愈之病。若强饮,成祸亦多。)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厥病为逆证,营卫不通。

若脉动数为中热渐多而寒愈少,用药可迟。

若脉浮大减小,为热减病轻,当初躁后静,皆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温病表里两热,经可泻热。

然炙则逆,针刺不对亦伤形气。)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迟四损,金克木则三日死。五损土克水一日死。六损形气尽,故一时死。)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大身冷,得之伤寒在表。

脉虚身热,得之伤热在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脉阴阳俱盛,汗出不解,津液枯竭死。

脉阴阳俱虚,形气荣卫不足,阴虚里热不止,津液枯竭死。

脉至乍疏乍数,心脏气竭死。

脉如转素,肝气竭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有胃气手足温为阳续生。

若无胃气手足逆冷,脉沉细,为土克水,不过一日死。)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正气当与节气正应,不应则不正,发为邪气,中人多病。)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天寒阳藏,肤表固密,则不伤于寒。营卫不足表虚,触冒寒冷,乃名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人有虚损何止伤寒,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以伤寒为恶,以寒气伤人最利害。)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营卫不足,中寒即病,名伤寒。

伤寒不即病,恶寒藏于肌肤,令表闭,至春阳少走肌肤,寒热相争而成温病。

至夏阳旺走肌肤,寒热相争而成暑病。

暑病大热,重于温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辛苦之人劳累汗出伤精,津液枯竭则营卫不足。表虚受冬时严寒,故春夏多温热病。

非时行不正之疫气。

时行不正之疫气,为春时温暖,阳少,却多遇大寒天气。

夏时大热,阳旺,却多遇大凉天气。

秋时天凉,阴盛,却多遇大热天气。

冬时大寒,阴少,却多遇大温天气。

天气与节气不相应,所以疫气之病,病人多且相似。)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虚损生病与时行疫气生病,可以按斗历提前预知。)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九月霜降节至正月雨水节,为天凉寒。

雨水至惊蛰天温。

惊蛰至秋分为天热。)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从霜降到春分,受寒即病名伤寒。

九月十月病轻。

十月十二月病重。

正月二月病轻。)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时行役气,有冬温。)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营卫不足,冬受寒春发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时行寒疫,三月四月病轻。

五月六月病重。

七月八月病轻。)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疫气为天时不正之气。)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时有正气,则天地和顺。)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阴阳交接顺利则阴阳平衡,失时则病。)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小人不懂,不知规避,无知触冒,马上暴病。

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即发何病。

春伤于风,至夏病大热,里阴不能守,故必飧泄。

夏伤于暑热,至秋阴旺,寒热相争于表里,病发疟疾。

秋伤于湿,至冬阴少,形气不足,病发咳嗽。

冬伤于寒,至春阳少,营卫不足,发为温病。)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营卫不足而病伤寒,寒随经络逐日入深,故病人多数日即病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人病伤寒,多不早治,又治不对病,或迁延日数,严重了才去看。故多死。)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土地有高低不平,有东西南北差别,气候有温凉不同,地理不同,气候餐居不同。

故治病宜因时因地治有不同。)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伤寒即病,寒热相争则发烧,因有正气虽热不死。

若气竭正微则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即病六脉浮为病在表,太阳主表。

当伤寒后一二日发病。

太阳脉循背系头,故病头项痛,腰脊强直。)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伤寒六脉俱长为寒盛,则阳明受病。当伤寒后二三日发。

以阳明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伤寒六脉俱弦,营卫阳少,则少阳受病。当伤寒后三日发病。

以少阳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阳经皆受病,阳气日衰,但仍未入于府,故可发汗。)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六脉俱沉细,为中寒则太阴受病,荣卫形气不足,当伤寒后四五日发病。

以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伤寒六脉俱沉,以营卫形气不足,病在里阴虚,为少阴受病。当伤寒后五六日发病。

以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里寒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伤寒六脉俱微缓,以营卫形气不足,病在里,阴虚生内热,为厥阴受病。当伤寒后六七日发病。

以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阴经皆受病,邪气己入于府,可攻下。)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营卫形气不足,阴虚内热,太少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者,气竭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阴阳形气脱绝则死。)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表里同病即两感于寒,营卫气衰,邪气盛则传经。

不表里同病,七日为一阳来复,故太阳病衰,头病减轻。

八日为阳气生于中,故阳明病衰,身热退。

九日阳气旺出表,故少阳病衰,耳聋闻声。

十日阴气盛于里,故太阴病衰,腹胀消,思饮食。

十一日阴气少,营卫行于里,故少阴病衰,渴止舌干,打嚏。

十二日阴气竭,营卫行于表,故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表里同病,不尺寸陷者,如此则阴阳气复。)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病未愈,又受邪气,当坏证重病治。

如脉阴阳俱盛为表里热,为重感于寒,此伤寒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阳脉浮滑为热实,阴脉濡弱为寒盛,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大热在表,阴脉实大,热陷于里,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

阳脉濡弱,荣卫不足,阴脉弦紧,荣卫凝滞不行,更遇温气,变为时病温役。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生病当即治,延误则难治。

小儿女子,更为严重。

时气不正,便当重视。患者忍之数日才治,邪气入中,则难治易死。)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煮药要及时,病不等人。

服药不按方法,大忌。)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伤寒多从风寒得之。

表虚中风寒,入里则不能发汗,病生百变。)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表解内不和,发寒热,无大满,为未结实。

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当攻下。

误攻下,令中虚热入,病变多证,生死莫测。)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热盛阴虚,津液枯竭,发汗则死,攻下则愈。

阳虚营卫凝滞不行,中寒,发汗则愈,攻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药因证施,误用则危。)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桂枝宣饮,阳盛水本竭,故用之死。

承气下实,寒多则气立孤危,故用之亡。)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微妙在于色脉,数问其情,故生死系于医者。)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表里同病,药不可混合治病,当治有先后次第,必以固本为要。)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病重发汗,可半日三服,若不肯汗出,死房。

故病有轻重,用药有份量。)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时气疫病,五六日,阴气竭,则里寒,阳未续,则邪气留,故渴不能饮多。

七八日,一阳来复,令大渴,仍依证少与饮为佳。

若饮后腹满,小便不利,此下焦热。或喘或哕,此上焦热,不可与饮,忽大汗出,方为自愈。

此治病不可贪快。)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生病能饮水,以热多气复,为欲愈之病。若强饮,成祸亦多。)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厥病为逆证,营卫不通。

若脉动数为中热渐多而寒愈少,用药可迟。

若脉浮大减小,为热减病轻,当初躁后静,皆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温病表里两热,经可泻热。

然炙则逆,针刺不对亦伤形气。)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迟四损,金克木则三日死。五损土克水一日死。六损形气尽,故一时死。)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大身冷,得之伤寒在表。

脉虚身热,得之伤热在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脉阴阳俱盛,汗出不解,津液枯竭死。

脉阴阳俱虚,形气荣卫不足,阴虚里热不止,津液枯竭死。

脉至乍疏乍数,心脏气竭死。

脉如转素,肝气竭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有胃气手足温为阳续生。

若无胃气手足逆冷,脉沉细,为土克水,不过一日死。)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相关文章

  • 中医简易: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正气当与节气正应...

  • 伤寒客主加临

    本气加临 根据《破译“病机十九条”》《伤寒·温病·时行》《伤寒论》可得下表: 注: 1、风寒主表 《伤寒论·伤寒例...

  • 经方的重要

    这次疫情解封,有幸“得羊”,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医《伤寒论》有了更深的理解。突然不觉得《伤寒论》枯燥了,...

  •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

    浅谈一下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都是中医经典,张仲景当年编伤寒论时有参考过黄帝内经。但是黄帝内经全...

  • 《伤寒论》导论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老师 张仲景《伤寒论》导论 《伤寒论》是中医重要典籍,其重要性恐怕只有《黄帝内经》可以...

  • 《内经》、《伤寒论》中的辨治法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下简称《伤寒论》)是不同时代的两部中医古籍,《内经》前而《伤寒论》...

  • 【伤寒笔记】第12篇_太阳病上篇总结和葛根汤

    【伤寒笔记】第12篇_太阳病上总结和葛根汤 中医二羊 伤寒论学习(2016/3/11) 花了十天把伤寒论的序言和太...

  • 【伤寒笔记】第13篇_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笔记】第13篇_太阳阳明合病 中医二羊原创 伤寒论学习(2016/3/12) 读伤寒论的原文,读到今天一个很...

  • 伤寒论伤寒例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

  • 打开"伤寒"之门

    把这七味药理解透了,必可砸开伤寒之门! 学伤寒,用伤寒,伤寒论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个中医人必学之书,只是很多中医人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简易: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ao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