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走了一些地方,也几次到黄河边上领略母亲河的风采,然而每次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次见面是和同学从山西文水刘胡兰纪念馆出发徒步到陕西延安的行程中。我们多爬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就为了看一眼黄河。虽然身体疲惫,但一到跟前,就被浩浩荡荡的黄河给震撼住了。我们两个就站在上面图片中游人站的地方领略黄河第一湾的风采。不得不说,面对黄河,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内心狭隘的会开阔。在黄河面前,一个人的心胸会豁然开阔,宠辱偕忘,受用终身。
家乡临县碛口的黄河滩说起来我的家乡吕梁临县就在黄河边上,隔一条黄河过去就是陕西。这么近的距离我却从来没有去看过家乡的黄河。前年暑假在家,我一时兴起要去黄河看看,早上跟奶奶说奶奶还不同意,说什么黄河有什么好看的。吃过早饭我问奶奶要不要一起去,奶奶想了想就收拾一下跟我一起出发了。骑着摩托载着七十多岁的奶奶自然要万分谨慎,但心里却是掩不住的激动。
家乡的黄河因碛口而出名。因为是和湫水河交汇的地方,河道有特别多石头。古人称“积石为碛”,这大概就是碛口名称的来历吧。河道窄,积石多,往来船只只能在此歇息转运,碛口因此在明清时期就成为非常热闹的小镇。
停定摩托,远远就能望见黄河似一条白练从群山万壑中蜿蜒穿出,又向着远方奔去。我真的诧异了,不是“黄”河吗?怎么还是白色的?黄河水怎么会这么清澈?疑问仍然都在,答案也不知几何。我只记得此处的黄河汹涌澎湃,拍打着巨石,或漩涡,或飞腾,呼啸着奔流向前。情不自禁想距离黄河再近一点,再近一点,感受一下这条巨龙给中华民族赋予的力量。奶奶在旁边担心了,让我不要走得太近,其实我自己内心也打着颤。现在黄河边一块巨石上,心潮随着浪花在动荡,仿佛自己也要融入滚滚洪流之中,一起“大河向东流”。
奶奶在黄河边上给奶奶在黄河边拍的照片被奶奶用作微信头像。
兰考给黄河最后一湾
黄河在这里拐了最后一个湾就直奔大海而去。
浩浩荡荡的黄河然而这次带同学们在兰考见到的 黄河又是另一番风采。眼前的黄河辽远开阔,静水流深,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水在流动。如果说碛口的黄河像热情奔放的青年,那兰考的黄河就像老成持重的长者,似乎有些说不尽的故事要向我们娓娓道来。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带给兰考的却更多的是深重的苦难。黄河走到兰考,已经快要完成了大部分的旅程。拐了最后一个湾就直奔大海。但当遇到丰年水涨,黄河往往呼啸着、奔腾着冲破河堤的束缚,任情恣性在豫东平原上驰骋,给百姓再来灾难和痛苦。轻则房倒屋塌,重则家破人亡。洪水退却,土地又被严重盐碱硬化,寸草不生。
黄河边的兰考历史上就不断重复着这样的悲剧。风沙、盐碱、内涝成为兰考的三座大山,以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兰考成为有名讨饭县。最严峻时期,兰考县有将近80%的人口外出讨饭。焦裕禄就是在这个时期临危受命,来到兰考整治“三害”。
1952年,毛主席来到兰考黄河大堤,指示兰考人:一定要把兰考的事情办好!
1958年毛主席再次来到兰考,询问关于兰考整治黄河的事项。
要飞起来了 纵情高兴吧 婉约
毛主席指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做完游戏又带大家体验了一次快艇刺激,畅览黄河无限风光。
焦裕禄纪念馆的合影从黄河边回来我们有去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学习老一辈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战天斗地的气魄。
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
除“三害”方针、方法刚读这段没什么感觉,仔细读却感觉有许多学习的地方。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焦裕禄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借鉴。我告诫同学们,我们都是要做国家栋梁的,把这个背下来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了,世界上也就没什么大事了。
郭沫若写的《水调歌头·赞焦裕禄》,叫同学们举行背诵比赛。结果江紫艺只花了八分钟就全部背下来,林家辉、罗子贤、黄嘉辉、王雨童旗鼓相当,但每次都卡一下或错一两个字,最后林家辉夺得第二名。中午剩下的两颗大桔子奖励给两位同学。脑袋果然都是磨练出来的。
虽不是旅游旺季,焦裕禄纪念园人流一拨一拨涌动,多是单位组织的集体学习。与张钦礼墓园的冷落形成鲜明对比。但就像我们包车司机师傅说的:在兰考,张钦礼的功劳比焦裕禄大的多的多。相信有一天,历史能够还原真相,也还张钦礼一份真诚的道歉。
参观结束,我们向着焦裕禄墓虔心三鞠躬,诵读立志格言,表达我们的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