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影响态度:我们如何自己说服自己?

作者: 何思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0:57 被阅读425次

    大学时,我有一段经历,至今称奇。

    那是一个突降暴雨的傍晚,很多同学没带雨具,由于雨势越来越大,不少人被困在食堂的门廊里。

    我洋洋得意,从小包里拿出雨伞撑开,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里优雅步入雨中。

    还没走出两步,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男生一个箭步窜到我伞下!

    他根本不在乎我一脸惊愕,十分平静地说:“同学不好意思,我没带伞,你捎我一段路吧!”

    我当然不乐意:一是雨伞遮盖面积有限,他进来后我半边肩膀已经“沐浴”在暴雨里;二是这位仁兄手捧两个没吃完的韭菜盒子,大有边走边啃的趋势……

    But,这个家伙已经在我伞下,我总不能把他赶到倾盆大雨里吧?我努力收起白眼,勉强点了头。

    走出一段路,他从韭菜盒子中抬起头:“同学你去哪里?”

    我:“N宿舍。”

    他:“太好了,你先送我去E教学楼吧?”

    此言一出,我差点晕倒。从食堂去往E教学楼再回N宿舍,少说绕路15分钟好吗?!但我无法拒绝,只好继续点头。

    一路无话中,我终于盼到这位不速之客的目的地。他说:“多谢啊同学,你是哪个系的?”

    我:“XXX系。”

    我话音刚落,他两眼放光:“哇,听说你们系的免疫学牛逼啊,能不能借我看看历年真题?你给我留个电话吧!”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已经把手机拿出来了…...

    30分钟前,我还在食堂吃得好好的。

    30分钟后,回到宿舍的我撑着形同虚设的雨伞,裹着半边湿透的裙子,莫名其妙要出借自己的资料,还把手机号码给了一个陌生人。

    这30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1 】我如何沦陷:“承诺一致性”

    如果我早点读到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的论著,这件事八成不会发生。

    西奥迪尼提出了“承诺一致性”的概念:一旦你对某事或某观点采取行动、作出表态,你就会在后续表现中,倾向于与先前行为保持一致,甚至不惜改变自己的原有态度。

    基于“承诺一致性”,由于我先做出了同意共用雨伞的表态,因此在后续绕路、借题、留电话的各种要求面前,我无疑例外选择了妥协,保持与先前“答应提供帮助”的“承诺”一致。

    不论生活中,还是历史上,这类事件都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自传》中提到,富兰克林面对一直敌视他的某议员,并没有卑躬屈膝、曲意逢迎,而是找了一个借口,成功让这位议员借他一本稀有的珍本书。后来,这位议员不仅转变了对富兰克林的态度,还成为了富兰克林的支持者。

    而很多筹款组织的工作人员在电话筹集善款之前,会先问一句:“今天你过得如何?”数据显示,一旦对方表示自己过得不错,后续同意捐款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高。

    我们一直认为行为由态度决定。但“承诺一致性”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左右我们的态度。

    【 2 】你的刚需:内心自洽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承诺一致性”背后有两种理论。

    1、印象管理

    我们希望让自己看起来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让我们看起来更加值得信赖,同时,我们也节约了重复做决策的精力。

    如果你之前已经表现出了行为A(希望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重视运动),那么后续决策中,你会在潜意识里维护自己的这种形象(办健身卡)。

    2、认知失调

    我们希望保持认知一致。当两种想法(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有不适感(失调)。为了减少这样的不适,我们往往会调整自己的看法,直到两者趋于一致。

    当行为A(吸烟)与态度B(戒烟)之间出现冲突,你会感到失调的不适,同时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减缓压力(比如暗示自己吸烟并没那么危险)。

    很多看似坚定的决策,其实是被自身行为“催眠”的产物。我们都有“内心自洽”的刚需,出现认知失调,出现印象管理危机的时候,我们时常篡改自己的想法。

    那个我们常说的段子:多空双方相遇,互道一声sb,然后各自决然而去…...其实可以理解为,他们双方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专属自己的“内心自洽”。

    【 3 】投资: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想到了,既然行为影响态度,那么只要制造点行为,就可以人为影响态度啊!

    这种方法政界在用,商界在用,币圈也在用。

    1、邀请好友

    邀请好友不仅能给你带来佣金利益,你对这个项目的体验感受会神奇般地变得更好,你的忠诚度也会随之增加。

    有意思的是,越是需要在邀请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你对项目的好感度可能会越高。在挖空心思寻找项目优点的过程中,你很容易相信自己宣传的内容。

    2、参与征文

    征文是非常好的科普手段,也是改变作者态度的最佳方式。

    由于征文属于公开表达态度,作者会被“印象管理”驱动,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解决自己面对项目缺陷时的“认知失调”。拥护者参与征文,同时参与征文者也会变成拥护者。

    更有趣的是:态度转变最明显的用户,并不是拿到征文高额奖励的用户,而是那些没有得到足够激励的作者们。 这验证了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理由不足时,认知失调的调控效应更明显。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作者无法用外部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只能从其他渠道(比如项目本身的优点)来为自己寻找合理化解释。

    3、资金与精力投入:

    更多资金与精力投入,不仅意味着你与项目的利益捆绑,更会促使你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的解释。

    这一条较前两条危险:如果做得适当,你就是意见领袖。如果做得过度,就容易应了 币圈大V @南宫远 的话“重仓让人丧心病狂”。

    【 4 】写在后面

    行为的力量太强大,强大到足以反向塑造你的态度。

    是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了呢?

    影响力大师罗伯特·B·西奥迪尼 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回归原始。

    也就是问问自己,如果没有中间没有自己的各类行为,你还是否还会做出这种决策呢?

    行为、态度、决策,是一个自圆其说的循环。

    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改变自己。

    10年前的那场大雨里,当室友们对我借伞、绕路、借书的行为表示匪夷所思时,我的反应让我自己都惊呆了。

    我不假思索地说:“说不定他正在准备考研呢…...”

    【全文完】


    我是思源,一个有故事的简书女子。
    喝清茶也喝烈酒,写论文也写段子。
    时间统计高手,币乎热门作者。
    更多信息详见简书PC端【个人主页】及【微信】按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影响态度:我们如何自己说服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cs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