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龙票”诞生地---大清邮政津局(今“天津邮政博物馆”)
天津邮政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与营口道交汇处,门牌为解放北路109号。其前身为1878年建成通邮的天津海关书信馆,1880年1月11日书信馆改名为“天津海关拔驷达局”(英语POST译音,即海关邮局)。1884年迁入此楼办公。1897年2月2日改名为大清邮政津局。1878年,在此发行了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该建筑建于19世纪末,为两层砖木结构平顶楼房(带地下室),青砖饰面,并配有精美砖雕,拱形门窗,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特征。2005年8月31日,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特殊保护”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编号0110010)。
下图、 天津邮政博物馆 范曾题
下图、 天津邮政博物馆 这是在营口道东拍摄的建筑全貌。
天津邮政博物馆展览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分“序厅”、“邮驿与其他通信组织厅”、“邮政厅”、“集邮厅”四大展厅。展示内容从时间跨度上分为5个阶段,即古邮驿时期、近代邮政创办时期、大清邮政时期、中华邮政时期、人民邮政时期。展厅通过文字、实物、照片、塑像等展示方式,介绍了天津邮政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展示了邮政行业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天津在中国邮政史上写下了众多第一。
中国第一个邮政代办机构、
第一部邮政规章、
第一条邮路、
第一张邮政资费表、
第一套邮票 都诞生在这里。
下图、走进博物馆,这是二层前厅。厅中的塑像表现的是清代邮差扬鞭催马在驿路上奔驰的情形。塑像基座上镌刻的是“天津海关书信馆”建成通邮的日子: 1878年3月23日。
下图、橱窗上方的匾额,是清光绪戊子年(公元1888年),时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的李鸿章的亲笔题字:津海新关
橱窗内,是“海关书信馆”简介。天津近代邮政机构初名“海关书信馆”,设于天津海关大公事房内,1880年1月11日改名为“海关拨驷达局”(拨驷达是英语POST的音译,意即邮政)。1884年,迁至法租界紫竹林新址。到1896年止,全国共有24处海关设立了邮局。即:北京、天津、牛庄、烟台、重庆、宜昌、沙市、汉口、九江、芜湖、镇江、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温州、厦门、汕头、广州、琼州、北海、蒙自、龙州、福州。
下图、 这一组人物蜡像,表现的是当时海关书信馆官员办理邮政业务的情形。
左上角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李鸿章、德璀琳、赫德。(有关德璀琳、赫德详情,见本文附件一)
右上角为奕訢的照片。(奕訢(公元1832~1898年)即爱新觉罗·奕訢,他是清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人称:鬼六子),咸丰帝的异母弟弟。第一代和硕恭亲王。清代咸丰初期的摄政王,1861年(咸丰十一年)起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末“洋务派”的首领。
下图、 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
邮政试办初期,德璀琳就着手研究筹备印制邮票。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致函海关上海造册处请求“提供第一批急需的邮票”。全套邮票共三枚,面值分别为“五分银”、“三分银”、“一分银”。1878年7月24日,首批五分银邮票运至天津,以后分批陆续抵津。随即天津分批发往烟台、牛庄、北京、上海及汉口、九江、芜湖、镇江、宁波等地海关书信馆出售。邮票的主题为“龙”,因票幅较大,故世称“大龙”邮票。
橱窗右侧四枚邮票:自左至右依次为:“三分银”(红)、“五分银”(黄)、“一分银”(绿)、三分银”(红)邮票。
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成为独立的系统。1912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下图、 大清龙票
下图、 中国第一个邮政代办机构 - 华洋书信馆
华洋书信馆是中国邮政历史上第一个代办机构。德璀琳于1878年7月委托天津大昌商行设立邮政代办机构,取名华洋书信馆。资费由其自订,收入归其所有;人员工资和经费开支自负。收寄邮件由海关书信馆免费运送。赫德推荐海关总署华员文案吴焕负责监督华洋书信馆工作。后因吴焕大招商股,拟在全国各地普遍建馆,违背赫德、德璀琳开馆意图,遂于1881年与其断绝关系,至1882年底华洋书信馆关闭。
本幅照片左下部的人物照片,即德璀琳的照片。德璀琳(1872-1913):德国人,曾任镇江、烟台海关税务司,1877年任天津海关税务司。
照片右侧:木制“书信馆”招牌
由于室内光线较弱,加之相机像素低。很多展品无法拍摄。对中国邮政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参观,探寻,定会感到获益匪浅。
交通:天津站---天津邮政博物馆。可乘坐:953路,689路,35路等,但均须步行300-600米至博物馆。
门票:免费,但需要出示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
注意事项:多数展室禁止拍照。
附件一
德璀琳其人
德璀琳(Gust av von Detring,1842年-1913年1月4日)是一名英籍德国人,是19世纪后期中国外交和天津城市开发中的关键人物。 从1878年到1893年(中间除了1882年至1884年)的13年间,德璀琳先后10次被推举为英租界董事长。主要劣迹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胁迫开滦矿产负责人张燕谋阴谋夺取了开滦矿产,并因此被中国海关开除。
德璀琳一生无子,生了5个“善交际、爱运动”的女儿,大女婿是他推荐给李鸿章担任旅顺海军基地工程师和教练的德商汉纳根(Hannacken),二女婿美国人腊克是美丰银行的经理,三女婿包尔曾任奥国驻天津领事,四女婿英国人纳森是开滦矿务局总经理,五女婿是英国的驻华使馆武官。由于德璀琳全家显赫的地位,“他的家庭在整整一代里成为天津的社交中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英军等八国联军开始进入中国,从天津登陆。
6月22日,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勾结英军,秘密绑架了张燕谋,以张燕谋饲养鸽子为被北京报告八国联军军情为理由,英军把张燕谋抓入监狱囚禁。德璀琳佯装为张燕谋开脱、考虑,云张燕谋在狱中对外一无所知,但开滦矿产被夺取等等,张燕谋信以为真,就委托德璀琳处理,但德璀琳以没有开滦矿产的产权为幌子,诱惑张燕谋交出开滦矿产产权,在英军刺刀逼迫和德璀琳诱惑之下,张燕谋半推半就的,以零元钱的价钱将开滦矿产交给德璀琳全权处理,就这样德璀琳将开滦矿产产权交给了他和美国人胡佛的空壳公司墨林公司,事实上,开滦矿产的实际价值超过600万两白银。
1900年6月28日,张燕谋出狱,随后就被德璀琳和胡佛逼迫签订转让的详细协议办理交接手续。办理交接手续后,见证人汉纳根又到北京参加八国联军英勇作战。英国墨林公司(Morling CO.)是德璀琳和胡佛(Hoover Hetbert)合伙开办的空壳公司。出狱后,张燕谋在德国人汉纳根(德璀琳的大女婿)的见证下,再次签订详细协议《出卖开平矿务局合同》,,并办理了交接手续,使德璀琳和胡佛凭一纸空文但分文不付的零价格攫取了开平矿权。后在清政府的严饬下,于光绪三十年与张翼同赴伦敦,为开平煤矿利权同墨林公司诉讼,获得名义上的所谓胜利,但开滦矿产却一直没交还给中国,《泰晤士报》等世界性大报纸接连报道数月之久。作为中国政府职员,德璀琳勾结英军,以卑鄙手段胁迫夺取中国政府财产,在全球面前表演了一次奴仆勾结外人,谋夺主人财产的活剧。
事情本不为外人所知,但李鸿章和荣禄去世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正准备以开滦矿产的盈利为军费进行练兵,派人前去矿区接受时,德璀琳和胡佛阴使人降下大清国的龙旗,换成了英国人的米字旗,事遂败露,为全球所关注。根据英国法庭审理案卷分析,德璀琳占墨林公司的股份45%,胡佛占35%,张燕谋占5%,剩余股份为其他英籍政治家分享占据。因丑闻暴露,袁世凯震怒,以直隶总督名义不准德璀琳在津海关任职,但中国其他口岸均对德璀琳说不,赫德就以德璀琳每月从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秘密领取几百两“车马费”为理由,开除了德璀琳。张燕谋因为先后伺候过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皇后逃过一劫,事情遂不了了之。篡夺开滦矿产后,德璀琳加入英国籍,民国二年(1913年)客死天津,终年71岁。(据百度)
赫德其人
赫德(公元1835.2.20-1911.9.20),英国人,28岁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45年,被清朝廷视为客卿,在衰朽的旧帝国制度中创造出唯一廉洁不贪腐的高效衙门;他怀揣大英帝国的野心,却又以“中国政府外籍雇员”自居。
1835年2月20日赫德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亚尔马郡之波塔当
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之王后学院。
1854年5月(19岁)来华﹐先在香港接受见习翻译的培训,随即被派往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
1858年被调到英法联军占领下的广州。
1859年辞去领事馆的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
1861年起代理李泰国(N. Lay)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赫德建议总理衙门购买阿思本舰队。
1863年11月30日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
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衔,成为清朝的正三品大员。
1865年,总税务署从上海迁到北京,(1929年迁回上海)。从此,赫德居住在北京40多年。
1869年晋升布政使,官阶从二品。
1889年,升为正一品。
1908年,赫德休假离职回国,仍挂总税务司的头衔。在主持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中,赫德不仅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而且其活动涉及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他侵夺中国港口的引水权,扩大海关税务司对海关案件的审判权,把中国的邮政权控制在海关税务司手中,直接参与中国举借外债的活动,曾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顾问的身份参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各种交涉,甚至被清政府派驻伦敦直接代表中国政府同外国商议条约草案。他还插手中国的文教事业。他深受清政府信任,以至封疆大吏如总督的任命,有时也要咨询和采纳他的意见。
1911年赫德病死于英国白金汉郡的马洛,清王朝追授其为太子太保。(据百度)
全文完
原题:(原创)大清“龙票”诞生地 2012-05-17 20:10 发表
2018.12.31 阅读(1637)| 评论(32)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