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大早,看到学校安排的咨询名单,是两个一年级的小豆子,这是我第一次接这么小的个案,完全没经验,且对这个年纪孩子的心理发展知识不太牢固,心里有点打鼓,不知道能否顺利帮助到他们。
到学校以后,我给自己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要沉住气,首先他只是一个人,不是怪物,我不需要害怕,其次,如果我努力去感同身受,代入他的角色,我应该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语言和行为~这是我从另一个来访者学习语文的经验里得到的启发~进而找到机会因势利导。
有了这样的铺垫,心里稳定了。
当班主任领着瘦瘦小小的孩子进来后,我首先意识到他是个小孩子,如果我蹲下跟他说话,显示出平等、尊重的态度,应该有利于建立关系。于是,我就这么做了,弯着腰笑吟吟和他开始了初步对话:
我:你好呀,很高兴见到你,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他(怯生生紧张地看着我,小声说):郭西西(音)。
我(我看了一眼班主任):噢,是哪三个字呀?
班主任帮助他说:是夕阳的夕,单立人右边一个喜欢的喜。
我:郭夕僖,谁给你起的名字呀,真好听!
他(已经开始有所放松):我妈妈起的。
我:哇,你妈妈好有文化呀!
他听到我夸他妈妈有文化,同时也是夸他的名字好,一下子就张开嘴,露出了纯真的笑容。孩子的笑容怕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吧!我的心情跟着明朗起来,心想:初步关系已经建立好了,有门!
后面,我引导他玩沙盘,我虽然读过一些沙盘的书,但是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他摆的沙具,我还不太能理解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但我沉住气,提醒自己努力代入他的角色,去理解他想表达什么。
首先我想,这么大的孩子还是形象思维,他摆出来的沙具应该是他生活中见到过的或者是他头脑里渴望、想象的,同时,这些东西链接着他生命里的人,以及和人互动产生的一些情绪。比如花草,可能是家里人喜欢养花草,他可能对家人很思念;比如医院,可能是有家人或者他自己生病,让他心里有一些想法或感受,却没有机会表达出来;比如各种家具、食物、水果,可能是他想家,想家里的环境,想家里的饭菜;轨道、火车、飞机等,也许是他在家里玩的玩具,他很想念家里的玩具。
他多次用花盆或者浴盆倒沙子,我在想如果我这么做会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也许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仿佛积压的情绪随着沙子的倾泻也释放掉了。
他很多次问为什么,我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脑子里确实对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希望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所以我都会给他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消除他的疑虑。
当外面有一些响动惊动了他,他会不安,我就马上安抚他,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这会让他平复下来,回到游戏中。
他的表现再一次印证,我们人类是喜欢确定感,厌恶不确定。
沙盘上摆满了沙具,我注意到他有几次会觉得某个沙具碍事,影响他摆新的沙具,他会取走一些。到沙盘收尾的时候,看着满沙盘的沙具,因火车轨道和中间的飞机、卡车等占据了沙盘大部分面积,家具只能摆在边边角角。我在想,如果引导他清理一些沙具,让盘面更加整洁有序,会不会可以帮助他在意象中清理掉思维碎片,在内心腾出一些心理空间来呢?
所以,我引导他:看看这里好像东西很多,你想不想把有些东西清理掉呢?他就开始一样样的清理,最后把所有沙具都放回原位了,好棒!
另外一个做得好的地方是:在游戏过程中,一旦我通过他的行为发现他有什么优点或特点,我都会及时准确地表扬他,比如夸他很有耐心地把花固定好在花盆里,夸他有条理,记性好,或者向他确认是不是他不喜欢破损的东西,等等。
就这样,我沉着稳定地慢慢推进,时间静静流逝,陪着他玩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走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他的放松和愉快。第二天学校老师反馈孩子两个学期以来第一次午休睡着了,很感谢我,想知道我做了什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真是意外之喜,能有这样的效果我也很开心!今天回顾整个过程,我更加清晰自己的咨询思路,同时把宝贵的经验留下来发扬光大。
给自己点赞,并加油!归根结底还是沉着冷静帮助了我!感谢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