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物质执迷的心理机制
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达不到这个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能真正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或者说灵魂层面的爱。
那么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这总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
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母爱载体。长大了,他们就执迷于物质,以此得到一种满足,这实际上是缺爱的表现。
2. 密不透风的爱的本质
密不透风的爱的背后,其实有一种恐慌: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
一般而言,进入十三四岁后,孩子就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叛逆期,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偏偏向西。
但他们不是非得要与父母过不去,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做妈妈的不理会孩子的这一特点,而是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因此我们说,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3. 精神分裂的发生
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内心严重的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症,就是这样发生的。
如果一个家庭是极端家长制的,那么,家长制的一方就会向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施压,让别人服从于他。其中精神最弱小的,就成了最终受害者。
最终受害者的精神非常苦闷,却无法向别人诉说。他一旦向外部世界求助,不但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相反别人都觉得他不该痛苦,他应快乐并感恩家长制的一方。
这时,他饱受折磨的灵魂就会处于极端的分裂中,精神分裂就这样发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