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伯】《消费者洞察指引》作者,stygoogle(认知变现)创始人;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
“镜像神经元”
华为和美国杠上了!焦点5G能否象“镜像神经元”,再次引发人类“文明大爆炸”?
引语:华为发布声明:决定起诉美国政府
据环球时报消息,3月7日,华为在深圳总部发布重要声明:决定起诉美国政府。在发布会上,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 对于华为的封杀不仅非法,更阻碍华为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最终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如果没有这种非法的封杀,华为就可以把先进的5G技术带给美国,为美国建立起最好的5G网络。我们希望法庭的裁决会令华为和美国人民受益”。
多么巨大的利益促使美国政府对一家企业下此死招,我们不禁要问5G凭什么就是巨大商机,而不是陷阱?由于5G的高速率、低延时、高带宽的特性,通信网络会极大的提升智能终端的使用体验。时下兴起的AR、VR 体验将会得到质的飞跃,视频质量问题、延时卡顿等等问题将会被5G逐渐消灭。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有断言:”对于某些事物,人必须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说:“镜像神经元让我们能够通过直接的刺激而不是通过概念的推理,通过情绪感受而不是思考领会他人的心智。”我们是精巧的社会生物,我们的生存依赖于对他人行动、意图和情绪的理解。所以有了“镜像神经元”这个「大脑的社交系统」,人类社会信任和协作的基石,5G才能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形成一张综合“城市神经元”和“城市脉络”的综合性神经网络,实现城市人、物、事件等城市动态运行数据的有效感知,形成“城市大脑”,实现智慧决策、纵横协同新机制。本文主要包含如下四个主题:
1/4、在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镜像神经元”,你「大脑的社交系统」
2/4、“镜像神经元”引发人类进化的突变,成就人类早期的“文明大爆炸”
3/4、当今互联网更加社会化的社交错觉,反而让人变的更迟钝、更刻薄
4/4、5G的出现能否象“镜像神经元”,再次引发人类 “文明大爆炸”
1/4、在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镜像神经元”,你「大脑的社交系统」
“镜像神经元”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Rizzolatti)等科学家在上个世纪末首先在猴脑上发现的。“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偶然的,这里还有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的“葡萄干事件”;一天,里佐拉蒂和他的同事将一些电极接通到猴子运动前皮质中的单个神经元,研究猴子抓取不同物件时的神经活动。当一位叫做利奥纳多·福加塞(LeonardoFogassi)的实验人员进入那只猕猴所在的房间,并且无意中伸手去捡一颗葡萄干时,令人激动的发现时刻终于到来了。这只猴子注视着他,它的运动前神经元被触发了,就像先前它自己捡起那颗葡萄干一样。福加塞几乎无法相信亲眼目睹的一切。
在多次重复这个实验和类似实验后,实验室的科学家认识到已经有了某种重要发现,并且在1996年的一系列论文中,将这些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这个发现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什么是“镜像神经元”呢?
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是一种具有特别能力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使高级哺乳动物像照镜子一样在头脑里通过内部模仿而即刻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所以“镜像神经元”又称为「大脑的社交系统」。
人类脑部的“镜像神经元”比猴子所拥有的更加敏锐,更富有弹性,进化程度也更高。许多科学家坚信,“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人类理解早期智慧的形成,复杂社会能力的进化过程有着不可磨灭贡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镜像神经元”研究领域权威维拉扬纳尔·S·拉马钱德拉曾表示:“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1、“镜像神经元”有助于理解他人意图
研究人员发现,当有人伸手拿杯子或看见别人在拿杯子,部分“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还有部分“镜像神经元”则在别人放下杯子时有被激活。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学家马可·埃克伯尼说:“当你看到我做一个动作,比如捡起一个棒球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模仿这个动作。当你看到我把手臂向后举,仿佛要把球扔出去时,你也会在大脑中重复我的动作,这样你就能理解我想做什么了。因为镜像神经元,你可以读懂我的意图。你会知道下一步我打算做什么。”镜像神经元能够分析各种场景,读懂别人的想法。
2、“镜像神经元”是人类语言建立的基础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帕特丽夏·格林费尔德曾说:“其实人们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因为镜像神经元为文化的进化、演变提供了强大生物学基础……,所以镜像神经元能够促使人类直接吸收文化。”美国神经学家迈克尔·阿尔也认为:“复杂的手势、人类在说话时舌头和嘴唇的运动,都是基于同样理由”。
3、“镜像神经元”更容易体会别人感受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克里斯蒂安·凯塞斯教授长期研究移情的神经基础,他认为:“人们具有体会别人感情的能力,和镜像神经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当人们看见有蜘蛛爬到别人手上,自己就好像感觉到有东西在手上爬,这其实就是镜像神经元被激活了的典型表现。越是能体会别人感受的人,镜像神经元系统越表现活跃。
4、“镜像神经元”是儿童爱模仿的原因
镜像神经元也为人们观察儿童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线索。华盛顿大学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研究发现,刚刚出生的婴儿,看到大人伸舌头,就会做出伸舌头动作。安德鲁教授说,儿童的镜像神经元使他们能够观察其他人动作并模仿。2006年1月的《媒介心理学》刊文称,儿童在看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或者玩有暴力情节的游戏时,镜像神经元以及大脑中多个与暴力有关的区域,同时都被激活,这使儿童更有可能在现实中使用暴力。
5、“镜像神经元”可以解释球迷的狂热
心理医生、艺术家、运动员、教练都在不自觉地利用镜像神经元。例如观察他人动作,镜像神经元帮助运动员提高了自身技艺。数百万球迷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时,因受到镜像神经元的“驱使”,在球迷的大脑中仿佛一样来回跑动、挥手呐喊。
2/4、“镜像神经元”引发人类进化的突变,成就人类早期的“文明大爆炸”
科学界在1990年通过对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晚期智人出现在5到10万年前的母系社会,旧石器晚期,其繁衍路径是:“非洲--->亚洲--->欧洲-->美洲”。据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证实,在人类进化到距今约5万年左右,世界范围同时发生智慧现象,第一次形成早期人类“文明大爆炸”:“能够钻木取火、使用工具、修筑房屋、出现原始艺术等”。这次人类进化的第一次“突变”,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开始。
1、镜像神经元与人类早期的“文明大爆炸”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维拉扬纳尔·S·拉马钱德拉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始人的大脑在20万年前,就已经达到今天1500cc。而人类发明工具,产生艺术、宗教信仰、语言等,确自5万年前开始,也就是所谓的“文明大爆炸时期”。那么人类大脑闲置了15万年都干什么去了?
A、“镜像神经元”是人类重要的潜在适应性机制
拉马钱德拉认为:环境因素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原因,因此人们必须创造新的东西适应生存发展,因此人类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潜在适应性机制:“镜像神经元”。通过镜像神经元,大脑拥有了模仿学习及读懂他人意图的超级能力。在此基础上每一项发明都可能在某种合适环境下碰巧发生。因此会突然涌现出工具、艺术、语言、宗教、数学等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倾向于模仿,一旦一项发明出现了,就会随着人口蔓延散布开来。镜像神经元不仅可以解释人类是如何学习和了解其他人,而且可以弄清人类为何在5万年前向前迈进一大步?在社会组织中,语言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诸如学会一些新技能,工具的制造,语言的运用。
B、“劳动”与“镜像神经元”一起,成为从猿到人进化的伟大“转门”
5万年前由于环境突变,促使晚期智人形成镜像神经元这个神奇组织;一旦晚期智人有了镜像神经元,他们就相当于装入“智慧基因”,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同时自然出现“文明大爆炸”。这是人类进化史一次质的飞跃!我们过去有个说法“劳动创造了人”。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劳动如果不能在人身上进化出高于其他动物新的特殊能力和属性,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劳动”与“镜像神经元”一起,成为由猿到人进化的伟大“转门”!
2、镜像神经元的模仿机制
为什么镜像神经元会在人类文明起源中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也是科学家热衷探讨的一个问题。一种理解是:镜像神经元赋予人类一种模仿能力,使其能够在神经——心理反应上获得对观察对象的“同质化”,从而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和理解。在拉马钱德拉所看来,任何时候你想判断他人的行为,你会在大脑里做一个相应的运动模拟,如果没有镜像神经元就将无法完成。
经过这样四个阶段,由镜像神经元控制的模仿行为,一步一步内化为一套神经机制,但这套神经机制依然保留着“模仿”的原始遗迹和效果。正因为这个“模仿”效果,人类虽然无法对他人行为作出正确解释,但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3、人类“理解”的顿悟本质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我们对人类的理解行为及其本质进行重新认识。过去,科学界对高级哺乳动物“理解”行为的认识,一直采用“推理模型”,即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之所以能够“理解”事物,是因为大脑里的记忆神经元有推导功能,可以对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快速分解和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科学家意识到:人类在看到动作时,不需要复杂推理过程而迅速理解;可以不假思索地直接模仿做出反应。这样就产生出新的“顿悟”机制,即在瞬间就可以“看透”事物背后的潜在意义。人脑中存在的顿悟机制,正是人类理解的真正奥秘。
4、镜像神经元使早期人类获得了一种高级能力:“间接经验”
镜像神经元将人类“文明大爆炸”的进化成果,压缩成具有模拟机制的特定的文化编码,储存于人的神经细胞当中。使人类勿须“推理”,就可以瞬间领悟观察对象行为的潜在意义。它勿需推理,而是顿悟式的。这是大自然进化中创造出的伟大智慧,直接促使人类成为万物之首。镜像神经元使早期人类获得了一种高级能力:“用不着直接试错获取经验,掌握间接经验的能力;间接经验可以通过“看见”来传递,不需要每次都亲身体验。就像“火中取栗”一样“。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猴子看见了,它就会做“。
3/4、当今互联网更加社会化的社交错觉,反而让人变的更迟钝、更刻薄
神经科学家认为,互联网使人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是一种社交错觉。因为面对面交流对共情能力非常必要,但社交工具却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人们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2015年7月发表的一项中国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与共情水平关系的研究发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早前美国相关研究显示,美国大学生的共情水平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40%。德国的年轻人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1、人的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互联网的存在并不是对此起到补充作用,而是削减了面对面的社交时间。我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微信上有几百乃至几千个联络人;微博和其他社交网站上有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好友;手机上一些对人群更加细分的App上可能也有各自的社交圈。然而,至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Levitin)看来,这是一种社交的错觉。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却以为我们处在社交之中。他认为,这让我们更加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2、人的同理心来自于几个心理过程的共同作用:读心、情感匹配、共情动机
年轻人共情能力的下降,还因为虚构类书籍读得少了 。有研究显示,阅读虚构类书籍的人,其心灵内化(mentalizing)的能力是更强的。这可能暗示了人脑在试图理解虚构人物心理的过程中,心灵内化的能力可以获得锻炼。而心灵内化是共情能够产生的必要过程之一。人的同理心来自于几个心理过程的共同作用:读心、情感匹配、共情动机。
A、镜像神经元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读心,感知他人的感觉和情绪
镜像神经元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通常科学家认为大脑中有不同的部分负责感知和行动,然而在镜像神经元这里,感知和行动都是发生在同一批细胞上。镜像神经元系统由此被认为是共情的神经科学基础。后来的更多研究显示,镜像神经元系统不光是在看到他人做动作的时候发挥作用,在其他一些更微妙的情况下也是起作用的。比如,自己闻到难闻的气味,和看到别人做出恶心的表情时,同样一批神经元活跃起来;这些现象说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帮助我们读心,感知他人的感觉和情绪。
B、读心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可能是镜像神经元系统,或是心灵内化系统
另一些与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是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和颞顶结合部(TPJ)。它们和其他一些脑区组成了心灵内化系统。当我们看一部小说或是电视剧,猜测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时,或者琢磨某个领导为什么要说某句话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心灵内化的能力。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精神状态。有些时候,只有在理解了别人行为的原因之后,我们才会产生同理心。心灵内化是人脑的一种“缺省配置”,当你处于休息状态,不特意专注于特定的事情时,你就会开始琢磨其他人,考虑人际关系的问题。科学家发现,人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出心灵内化的能力。让学生去做数学题,哪怕是在一道题答完、下一道题尚未开始的几秒钟时间里,人脑都会切换到心灵内化系统。
C、在读取别人的内心之外,情感匹配对于共情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别人的痛苦会引发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情感匹配的一个过程。不过,情感匹配并不一定会成为人们帮助他人的驱动力。一些时候,它会带来这样的驱动力;而另一些时候,它只会让我们回避或逃避。是什么让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愿意帮助他人?一种基本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有一种恰当的情感匹配。
D、帮助他人的驱动力:“共情动机”
情感匹配并不一定会成为人们帮助他人的驱动力,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美国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马修·利伯曼和同事在共情测试中发现,中隔区活跃的人在现实中帮助他人较多。大脑的中隔区在共情行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当今互联网更加社会化的社交错觉,反而让人变的更迟钝、更刻薄
数年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和行为科学教授盖瑞·斯莫(Gary Small)表达过一种担心:各种技术设备会干扰年轻人基本共情能力的学习和发育,他们会失去目光接触和察觉微小非语言信息的能力。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的确发现,如果让学生玩一段时间的电脑游戏,他们对笑脸的察觉就会变得迟钝。在他们的调查中,与德国年轻人相比,中国人的共情水平更低,因负面的社交而感到的困扰更少,并且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依赖性更强。
A、儿童共情正处在危机之中
在2010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美国的儿童精神病专家布鲁斯·佩里(Bruce Perry)指出共情正处在危机之中。现在的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了,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时间减少了,而这个时期是共情能力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美国,1981年到2003年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而在研究人员调查共情能力的时候,刚好是这批人进入大学的时候。斯莫认为,儿童时期在互联网上看到大量的震撼和耸动的图片和视频,会让人脑发生一种“脱敏”的效应,他们由此对恐怖的事情不再敏感;同时,互联网又无法训练基本的共情能力。
B、当今互联网,所有这些非语言的线索都被消除
在人类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是面对面交流的,而人脑也是能够将各种非语言的信息(手势、面部表情、语气、语速等)纳入考虑。而一旦到了互联网上,所有这些非语言的线索都被消除掉了。研究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从远古时期留下的本能就开始发挥作用:在不确定对方的意图的时候,我们会把他当成威胁。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发现,人们在物理上的距离越近,他们就越不会很尖刻。这些原因让一些人相信,互联网让人变得更加刻薄。
4/4、5G的出现能否象“镜像神经元”,再次引发人类 “文明大爆炸”
在去年的CES展上,华为公司明确宣布,2019年开始,5G需要的所有技术将都会准备齐全。对此,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在做什么事情呢?大公司的策略就是搭平台,而且尽量吸引应用在自己的平台上扎根,这样将来不管哪个应用做大了,大公司都能分一杯羹。小公司做创新、做全新的应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从高校拿出先进科技来做产品化。未来5G的两大应用:“一个人工智能,另一个巨大的应用机会就是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
1、“激光点投影”将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虽然“激光点投影”技术大家已经不陌生,但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提升游戏和娱乐体验。虽然人类技术的快速发展值得自豪,但对人类产生的深层次影响,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激光点投影”有着隐形的、更为强大的力量,可以促使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的改变。斯坦福虚拟现实与人类交互(VHIL)实验室的使命,就是研究“激光点投影”技术对人类思想与行为改变的影响?
A、认知的改变
斯坦福大学神经和生物行为学博士华尔特·格林利夫,2014年,加入斯坦福VHIL实验室,研究将镜像神经元原理与“激光点投影”技术相结合,会出现哪些突变?实验室邀请斯坦福学生,先用3D摄像机自动生成三维“虚拟自我”。然后再用电脑应用软件将“虚拟自我”逐渐变成20年后的样子。随后,实验人员发给学生虚拟货币,让他们决定是在年轻时花掉,还是存下来养老。如果学生存钱养老,老年“虚拟自我”会变得开心。学生在年轻时把钱花掉,老年“虚拟自我”会悲伤、憔悴。这个实验通过”激光点投影”技术,让其对某种假设产生结果,感同身受从而影响其决策。这个实验中的学生受到震动,纷纷减少了年轻时花掉的虚拟货币。
B、同理心的建立
VHIL实验室的另一个项目,则将镜像神经元原理与“激光点投影”技术结合,改变人们的种族歧视偏见。实验人员同样为参与者创造“虚拟自我”,差别在于计算机应用程序会将“虚拟自我”,改变成其他种族各项特征。参与者在“激光点投影”环境中,体验到其他人因为自己的种族、性别差异,被恶意指点,甚至遇到过激的行为。这个实验的参与者经过“被歧视”的经历,改变了既有态度,更容易产生同理心。
C、改变我们与自己大脑的对话的方式
很多人经历过某一特定事件,遗留下恐惧症。华尔特博士告诉我们,从神经学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改变人大脑,处理信息、发生反应的过程。要发生改变,你必须让其再次进入害怕的情境,激发大脑原有应对机制;并在这个过程中,用医疗技巧来训练病人的反应,改变大脑应对机制,让它避免恐惧反应。例如斯坦福儿童医院对于需要动手术的孩子,用“激光点投影”技术,提前录制这个孩子将要经历的手术过程。然后,在孩子要接受手术前十几天,为他们预演做手术要经历的过程。在“激光点投影”影像里,孩子会碰到很多做了同样手术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会告诉将要做手术的孩子,接下来的手术可能会有点不舒服,别担心,你看我不会有事的。
所以, “激光点投影”技术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并且,很多的改变都是正面的。那为何大多数领域“激光点投影”技术还没有广泛商业化和普及?重要原因还是技术还不够好。例如将“激光点投影”技术运用于医疗和心理治疗,非常依赖于社交型的VR平台和技术突破。在现有的“激光点投影”环境中,人们已经可以面对面,但还不能够握手和拥抱。当前的计算机算法,还不能让“激光点投影”环境中的“虚拟自我”拥有人一样的反应。所以,不仅需要“激光点投影”技术的发展,其他门类的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有了更进步AI的支持,“激光点投影”环境中的人才能真正“人性化”起来。
2、人工智能的明珠:美女机器人Sophia,已经取得沙特的公民身份
有一位美女机器人已经得到沙特的公民身份,她不但能理解人类的情绪,而且还能与人类进行情感互动。她就是著名的机器人领域泰斗David Hanson的孩子“Sophia”。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互动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互动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情绪。
A、情绪是人工智能最高级的境界
要想让人工智能和人更好交流,就需要强调感情互动。Sophia不仅表情丰富,她还因情绪镜像技术的应用,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Sophia依靠金属的骨架和40多个马达来驱动的“肌肉”,产生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已经能够实现与人类情绪上的互动。未来真正好的机器能理解人,跟人类形成更完美的配合。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机器的人类智商”。
B、除了情绪,未来机器人在行动力上的进步也会非常快
Sophia的母亲只有一个,但是Sophia可以有很多个,机器人的一大优势就是无限复制。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扩大自己控制力的过程,从追求体力到追求脑力、再到追求智力的演变。中国古代有个典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刘邦情商高,善于领将,他的价值就比韩信更大。现在又有了新变化,我们发现有一类人,如说乔布斯、比尔·盖茨,情商很低,但他们产生的价值比情商高的人要大很多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懂得驾驭AI。你情商再高,一个人能够维系的关系不会超过150人。但如果懂得驾驭AI,你能够管理的AI将无穷无尽,这就是互联网的秘密:“扩张边际成本接近于零,业务覆盖越大越好”。所以,如果机器有了人类智商,你掌握了机器的思维方式,就会轻松驾驭。
3、一项新的技术,也有负面影响可能性
例如,沉浸于“激光点投影”是否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激光点投影”的原理,基本上是利用技术来和我们的大脑玩游戏:我们虽然实际上是看着“激光点投影”,但却要让大脑认为我们看向远方。儿童的大脑还处于发展期,这样是否会给大脑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是否在接受神经元传回信号时,发生紊乱,导致大脑把“激光点投影”中出现的景象,当成是真实世界?这一切结果还未可知。实验室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正在着力于找到答案。是的,我们需要有人研究最先进的5G“激光点投影”,研究3D扫描和图像生成技术;但同样重要的是,追踪这些外在技术进步,会对人类个体造成的内在影响,进而整体人类社会会发生的改变?这一点上,5G还任重道远。但我们深信:“人与人真正的区别不是智商、情商,而是社交、是经历!” 这就有了5G能够象“镜像神经元”,再次引发人类 “文明大爆炸”的基石。
彩蛋:认知加工;公众号:SFA-0002
感觉、运动、理解的关系:“是三明治,还是三位一体?”
认知加工、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并非层次分明的三明治结构。认知加工也并非两片面包夹得一块肉片。相反,如果没有了感觉信息,运动系统就会变得盲目;运动系统中蕴含了丰富的,有助于感觉加工的信息。二者紧密合作,才会诞生更高级的认知理解过程:
“没有感觉就无法运动;运动促进了知觉和理解;超越感觉和运动,达到抽象理解;重新搭建动作理解的神经网络”。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