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下班回家路上,此起彼伏的焰火从各个方向绽放。炸响的声音高亢得让人忍不住四处张望。
华灯初上后,节庆的缤纷很快掠过车窗,模糊地一晃而过。
这个阶段的人生,仓促奔忙。很多曾见的事物和已发生的事,都像车窗外奔走的夜景,亲历那一刻你感知到了它们的精彩鲜活、喜悦欢腾,但过后再回想起,只是隐约的幻影,记不住清晰的面目。
活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容易被触动,留下的幻影越来越多。
年节团聚的饭桌上,经常会有上两辈的老老人,用迟缓混沌眼神,茫然地看着下一两辈的后代们,低头忙着抢各个群里的红包,忙着发语音、玩游戏、发朋友圈……
元宵之后,过年的氛围就会名正言顺地退却。该养家糊口的,再没有慵懒倦怠的借口。该念书奔前程的,再没有不早起晚睡,专心努力的理由。
我们早就体会到,现在的年节气氛,已被越来越充裕的物质供给,冲得日渐寡淡。
商家开发出各种营销机会,鼓动滋长全社会“买买买”的习惯。人也习惯用尽可能富足的物质,渲染节日气氛。甚至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朋友圈,在年节还能不时给你制造出一些额外的“心理负担”。
许多以前的期待:新衣服、新鞋、美食,现在太容易在日常被实现。
而在以前,一切尚未运转得如此迅速,我们幼稚的眼界,也只够观测到世界的一个小角落。那时候知道的少,也因此容易满足。
后来,随着独自求学,工作、到正式踏入工作生活。在适应真实生活里有限的自由、身不由己的无奈后,越来越多地感受什么叫“热闹是他们的”。
当时的内心还会空落落,一旦被触动,会酸酸地泛起一阵被呵护宠爱过的回忆。
再后来,有家有孩子,心情更被打磨得厚实笃定。
在个人来说,对“未来”的思量顾虑,疲于应付日常琐碎,消耗了我们精心安排节日细节的情致。
油腻慵懒的中年人,开始看透所谓年节,不过是365天中平凡的一天;所谓年节,不过是一阵刻意的喧闹过后,随着岁月流逝,心深处的荒芜无力感。
对大多疲惫的躯壳来说,在年节可以睡懒觉的意义,恐怕大于它本应具有的仪式感。
于社会来说,人情时代的崩塌瓦解,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大弱化了我们对自己传统节日的敬畏与珍视。
比如在白色情人节的概念都被吹捧起来的时候,现在谁还知道元宵节在中国古代被叫做上元灯节,是那时的情人节?
一边抛弃,一边失落,这是时代的病,更是我们的病。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