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8
01
原文: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译文:春天下雨最适合读书,夏季下雨最适合下棋,秋季下雨时最适合翻建收藏物品,冬季下雨最适宜饮酒。
评析:春雨会给万物复苏之感,让人觉得舒适安宁,此时在书房中静读诗经史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夏雨经常电闪雷鸣,人的心绪难以平静,此时与好友下棋可以调理情绪,使自己变得心平气和、心情舒畅。
秋雨连绵不绝,万物萧条,容易让人心生忧愁,此时翻阅过往收藏的旧物品,让人心沉浸在昔日的往事当中,可以减少忧虑的情绪。
冬雨清寒幽冷,人们不愿意出门,此时与三两好友同饮,可以削减寒意,又能提高人的兴致。
02
原文:诗文之体,得秋气为佳;词曲之体,得春气为佳。
译文:诗歌散文的文体创作,带有秋天的气息更能反映诗歌的特色;词曲的文体创作,带有春天的情调,更能体现词曲的意境。
评析:古时候很多人认为词曲难登大雅之堂。诗以咏志,是雅致的文学;而词曲可艳情,语气直白,是俗世中的文学。诗应哀愁,词应欢愉,春天欢悦,词以有春气为佳,秋气愁苦,诗以有秋气为佳。
03
原文:抄写之笔墨,不必过求其佳;若施之缣素,则不可不求其佳。诵读之书籍,不必过求其备;若以供稽考,则不可不求其备。游历之山水,不必过求其妙;若因之卜居,则不可不求其妙。
译文:用来抄写书的笔墨,不一定要最优良的;如果要在白绢上作诗,那就不能不选择质地最佳的了。用来诵读的书籍,不必要求的过于齐全;假如是用来考校求证的书籍,就不能不要求齐全的了。游山玩水,不必要求的过于秀丽精妙;如果要是作为居住,则不能不要求环境幽美了。
评析:文中说“抄写之笔墨,不必过求其佳”因为抄写重适用,仅备临时使用,而书法讲美观,则要传于后世。所以,用作抄写的笔墨不需太过讲究;而用作书法的笔墨必须讲究。
对书籍来说,供诵读的书籍只是由于为了个人的消遣,不必过于追求完备;而供稽考的书籍,要搞研究,必要旁征博引才能治学严谨,则要求其完备。
至于山水风景,各有千秋,游历可以跑遍天下山水,尽览天下景色;但对于择地而居,要朝夕相对,寄身其中,则一定求其秀丽奇妙。
04
原文: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文:人不是圣贤,怎可能什么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点,唯恐不只是这一点,而想方法去寻求另外的内容,这是最聪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因为听别人说还有另外的含义,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喝彩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却不敢相信,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评析: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识和事实总是有好多是我们所涉及不到的。那么听取众人的意见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按照对待新知的不同表现,张潮也将人区分为四种。孔子也将人分为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但是作者取消了一种“生而知之”的观点,从客观的角度把人分为了四种。
第一种是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得人,他们知其一,并主动去知其二,不满足已有知识,自觉追求发展与提高,作者认为这是最上等人。第二种人对知识得渴求不太积极,知其一,听人说才知道有其二,只是被动、缓慢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他们没有太多的热情去追求新知,这是次一等的人。第三种是故步自封求知者,他们只知其一,别人说起新的内容,却仍不相信,这是又次一等的人。第四种是只知其一,认为就是全部,厌恶别人说出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这种人不懂开拓新知,又嫉恨别人超过自己,是作者眼中的最下等人。
05
原文:史官所记者,直世界也;职方所载者,横世界也。
译文:史官所记载的是从古到今的事件,是一个纵向世界;地方官员记载的是当时各地的时间,是一个横向的世界。
评析:史官所记载的历史是古道今,可以看到上下几百年或几千年的历史风云,见证许多国家的兴衰和朝代的更替。史书的记载让历史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所以说史书所记载的是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垂直发展的世界,是一个从古到今的纵向世界。
而地方官员的记载不同,他们对管辖范围内的每一个特殊的大小事务都加以记载,绘制疆域的地图,记载当时的风土人情,展现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方的地域风情,又可以说是历史的滚滚长河里的一个横切面,即是横向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