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很多运动领域内的企业,考察了很多运动场馆,也了解了一些运动领域的服务平台,最终的结论还是:运动人群分散,服务专业,无法形成大而全的生意。
观赏性运动容易形成赛事IP,是资本、大企业的角斗场,类似英超、NBA、MBL等。这里只谈论全民运动相关的参与性运动。
因为运动细分、个人喜好、社交属性以及观赏性不高,参与性运动很难形成规模化,所以分项的专业服务与全民赛事是重点发展方向。针对不同运动分析如下:
1. 健身、瑜伽:增肌、塑形、瘦身、场地使用(跑步+简单无氧训练)。高端个性化私教服务+标准化团体课程+智能无人化健身空间相结合的业态。后续收费将不再以场地使用的会员卡为主,而是基于课程的储值卡或智能空间会员卡+按次使用的费用。代表性企业有超级猩猩、公园盒子、乐刻。
2. 跑步、骑行、登山徒步:瘦身、放松。记录性工具继续存在,相关赛事与装备会是主要的商业模式。跑步赛事中半马、越野跑也将成为大众参与热情较高的项目;国内骑行相关赛事还较少,后续可发展空间较大。
3. 羽毛球、游泳、滑雪:参与度高,场馆资源明显不足。
4. 篮球、足球:社交属性明显,以圈子文化为主,运动偏好明显,对赛事关注度极高。
5. 其他:运动人群基数与基础设施暂不具备规模,尚需市场培育。
总结来说,健身瑜伽类的课程开发及智能无人化运动场所运营、跑步骑行类的赛事活动组织、羽毛球游泳冰雪运动的场馆建设、篮球足球类的赛事转播,对应的品牌产品销售或智能产品开发,均具有较好的商业化空间。而对应的SaaS管理软件、CRM软件、营销软件,存在一定的市场,获客与减少成本依然是商家的核心。
而平台化服务的思路,很难定位准确的目标群体,也无法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