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监管部门给出的期限,以及网贷平台总体上的进度来看,此轮网贷备案已经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进度正常的地方,大多数平台已经整改完毕并开始提交验收申请,进度稍微滞后的地方,各平台也已经开始部署整改事项。
关键时期当然很敏感,平台除了把主要心思放在整改上,在对外宣传、营销上也不会有太大动作。但外界的“关心”却不会因此而消减,近期,关于备案的种种言论甚嚣尘上,令投资人感到迷茫和不解。在这里,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这些言论背后藏的是什么。
1. 备案延期。
尽管递交自查材料、整改计划书、验收申请的时间节点大多数已经明确,但其实地方监管部门从未公开透露过备案的最终期限是哪一天,由此我们也很难判定所谓的“备案延期”究竟是什么意思。此前,按照多数行业内人士的估计,由于平台数量多、体量大、且地区分布不匀,备案很难在此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此前大家都认为6月30日是最终时间节点)。而笔者也了解到,某些地区在平台递交验收申请之后,其进展实际上确实已经放缓。
但释放这种言论,或者不断发酵这种言论背后的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备案延期了,那平台本身的整改是不是就不用那么紧迫?或者说违规的业务是不是可以不用急着停掉?亦或是这可以成为平台消极对待整改、误导投资人的说辞?
以超额项目为例,部分平台确实存在超额项目待收体量太大、还款周期过长,而导致清算工作十分严峻,但如果借口备案延期而放缓这项工作,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原因就在于,只要平台有成功备案的诉求,那结清超额项目就势在必行,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以此类推,其它整改工作也是如此。
笔者想说的是,对备案势在必得(虽然结局也未必得偿所愿)的平台,备案是否延期根本就不是一个应该去关心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管它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该整改的,继续整改就是了。
2. 合规排名或者评级。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备案,这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就连合规的程度、进程都可以拿来排序,这就奇怪了。
这也是笔者在与投资人交流时遇到的频率较高的问题。有投资人问:我投的这家平台竟然排在倒数,那我是不是要撤资了?
投资人很紧张,可以理解。但我们不妨来分析下,这些所谓的排名或者评级的出处和依据是什么。官方从未有过类似的排名,也未对备案硬性指标给出权重上的区别:难道上了银行存管可以拿5分,上电子合同签章只能拿3分?最终是否备案成功,唯一的依据是平台的各项指标是否完全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是完全符合,而不是部分符合。所以,平台是先上存管还是先拿到了法律意见书,并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实际上,每家平台的整改计划都不相同,所以完成各项指标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就像高考,有些地方先考数学再考语文,有些地方先考英语再考综合,但最终拼的是总分。
所以,有参考意义的只有平台面对整改的态度和措施。有些事项,平台是完全有主动权的,例如银行存管、电子合同签章、法律意见书等,如果平台仍不积极,只能说明态度有问题;而某些事项,例如三级等保——因为某些地区暂停了P2P平台的三级等保备案,平台丧失了部分的主动权,那就看平台的应对措施——毕竟也是可以先行做准备的。
3. 停业、清盘。
停业、清盘,是两个比较惊悚的词。
放到2015年,陆续出现这种状况,也许网贷行业又要被千夫所指。但时至今日,更多地应该理性看待。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行业越开越成熟,监管层的智慧也越发成熟。从“跑路”、“经侦上门”到停业、清盘,我们不难看出监管给予行业的空间是越来越开放的。今日的停业、清盘,是平台在考虑自身状况和备案要求的前提下,作出的合理的选择,也是监管允许的选择。
并非所有平台都有能力去完成整改要求。因为整改带来的是业务的转型、产品的调整、运营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对平台综合运营能力的更高要求。如果整改备案带来的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后果(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却是赤裸裸的现实),那还不如及早选择自行退出,也好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一个正常的行业,清盘、停业、亏损、盈利,再正常不过。可怕的是,我们妖魔化网贷,然后对之另眼相看。
更何况,备案绝非行业发展的目标,而只是一个过程。拿到备案资格并不意味着平台从此就万事大吉,经历粗放式发展的中国网贷,在备案合规严苛的条条框框下,需要寻找更精细化的运营路径。
更大的挑战,是在备案之后。
从业者们,以此共勉。
文 | 网投网研究院 午夜阳光
原创声明:本文系网投网研究院原创,于2018年5月4日15:08首发于网投网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