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师应该反复读的书

老师应该反复读的书

作者: jiandan简单 | 来源:发表于2023-04-03 20:02 被阅读0次

    《学记》只有1200多字,准确地说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文章。《学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却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反复阅读的一本书。

    大家对《学记》中名句并不陌生。比如“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相长”“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

    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献,《学记》中确有相当多的内容仍不过时,对教育者有很大的启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你不亲自品尝,那么就不能知道它的味道美在哪里。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你不亲自去学习,那么也不能懂得它好在哪里。这里的“食”和“学”都旨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实践,只是所谓的知道,不是真知。好吃的东西要亲自品尝,才体会到美味;好的道理,要亲自实践,才知道其好处。

    当下,我们以为知道了一个道理,但只停留在“耳食”阶段,停留在了解的层次,而不是通过深入实践去体会。

    “教学相长”是教师最熟悉的词语之一。怎么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呢?并不是有了教,有了学,就能“教学相长”,唯有知不足、知困才可以,因为知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困才能自强。师生之间,任何一方自满自足、不求上进,都不可能达成教学相长的状态。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作为教师,若只管照本宣科,或不断抛出问题,而完全不顾及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不能因材施教,这种“其施之也悖”是完全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结果会怎样呢?必然是“其求之也佛”。学生因为不能很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而怨恨教师,没法从学习的进益中获得成就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即使毕业了,也必然早早放弃了学问。

    《学记》中的这段内容,虽然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今天读起来仍旧有似曾相识之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话我们今天还在不断强调,实际上在《学记》中这个观念早有雏形。要让学生成为“善学者”,而不是“不善学者”。如果学生是善学者,那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很好,还能对教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如果学生是不善学者,那么教师即使非常勤奋也只不过是事倍功半,学生还常常抱怨教师。

    要引导学生成为善问者,善问者的特点就像是加工坚硬的木头一样,一定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是那些坚硬的节疤部分。不善问者则非要从那些偏难险怪问起,实际上是连那些最简单、最容易、最基础也最根本的一些问题都没有搞懂,实在是本末倒置。

    如果要让学生成为善问者,那么教师要先成为一个“善待问者”,不是求着学生学,也不是学生问什么问题就一股脑把所有答案都抛给他们,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追问的深入程度给予合适的回应,就像一口钟一样,等待着撞击,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则不鸣,要非常从容地应对学生的提问。要让学生以主动求教的状态来问自己,而不是追着学生去告诉他。所谓“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就是这个道理。

    当下,各种关于教育教学的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我认为,对教育教学的认知不要先想着创新,而要先守正。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否则一切创新都将是沙上建塔,流于形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师应该反复读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rj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