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和“复制”的最大区别在于边际成本不同——“转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这种带有“复制”属性的生产活动,几乎做到了“一劳永逸”,因为它们只需一次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本微乎其微,而收益则源源不断

所以一个有追求的大厨可能会这样做:①持续研发新的特色菜品,并凭借自己的“秘密配方”技术入股餐饮企业,允许连锁酒店复制自己的技术,享受股份分红,此后即使不亲自做菜也能产生足够多的收益;②制作易懂的特色做菜教程,将其发布到网上,供需要学习的人免费或付费观看,这样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更多的收益,如果个人品牌打造顺利,这份收益可能会超过自己做菜的收益,此时便意味着自己实现了初步的人生自由。
然而,并非所有的“复制”类活动都具有无限可能,因为“复制”只是一种渠道,获得无限可能的关键依旧在于价值。如果我们生产的作品是肤浅的、低价值的、博人眼球的,那它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爆发一下,但必定无法长久流传。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时代出现了信息爆炸而没有出现知识爆炸,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依旧稀缺,所以要想获得无限可能,“复制”和“价值”缺一不可,且价值越高,可能性越大。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有追求,那就应该激励自己去创造“可复制的价值”。
这个结论不难理解:因为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并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想想看,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人家凭什么关注你、支持你、为你主动调用社会资源?所以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而且你创造的价值必须是长久的,因为越长久,价值就越大。
生产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永远是写作的指南针,其他事情亦是如此,价值交换规律放在哪里都会起作用。比如在寻找目标这件事上,很多读者会在咨询的时候说:我想变得很有钱;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想成为学霸;我要养成5点起床的习惯……仔细琢磨这些话,我们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人们往往只单方面看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自己能给的。
绝大多数人在确立目标时都采用“我想要”的思维模式,因为说出“我想要什么”很容易,而且这种“利己思维”驱使下的目标往往很多、很大,很容易让人陷入不切实际或急于求成的境地。所以只要我问:“那你能给予别人什么呢?”对方马上就会陷入沉默,然后幽幽地说:“好像确实没什么能给予别人的,就算是养成一个习惯,也难保自己能付出那样的行动。”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妄念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去长久价值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新天地;当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那束亮光出现。
用知识为价值加码,先后归纳并实践了刻意练习和深度学习等成长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又反哺了自己,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打磨作品。
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的原因,因为“新知”永远是增加价值的有效砝码。如果我们缺少这种理念,就只能用浅薄的经验和盲目的毅力去努力,很难获取独特的能力和价值优势。所以无论我们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什么岗位,想要胜出,就要在心中打下这样的烙印:愿意并舍得在学习新知上投入大量资源。
首先,一个人要想真正提升自己,输入和输出势必形成闭环,如果一味地满足于输入,提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即便你没有造福他人的梦想,仅仅梳理自己也是极好的,它不仅能让你想清楚更多事情,还能让你保持情绪平和、提高表达能力,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胜人一筹。
其次,如果你有造福他人的梦想,也希望创造自身的影响力,那写作就是成本最低、限制最小的途径。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让自己行动起来。如果每次有益的思考都能通过文字把价值固化下来,再借助网络的复制力量完成扩散,你的人生就有可能酝酿出无限可能。
最后,文字是你在互联网上的另一张名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们随时认识你,这就好比自己有了“分身术”,一觉醒来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连接。不管你身处何种现实困境,你都能通过文字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去连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然,如果你的文字力量足够大,能够帮助很多人,那你就有机会得到无数的正反馈,这些反馈带来的成就和喜悦往往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