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抗战的艰苦,知道这些小的表现绝不足以吓倒敌人,可是他没法不感觉到兴奋快活,因为这些小事正是那个大题目下的小注解;事情虽小,而与那最大的紧紧的相联,正像每一细小的神经都通脑中枢一样。
瑞宣心系国之安危,他知道抗战艰苦,但希望每个有良知的国人均能有爱国之情。可能,一些抗敌行为细小,不足以打败敌人,但细水长流,滴水成河,力量虽微小,汇聚一起一定可以抵抗敌人,离抗争胜利将不远。
这段话形象描述抗战行为虽小,但紧紧相连,正如细小神经连通脑中枢,均起到一定作用。
他的声音似乎专为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静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
压抑的生活,充满战败之味的北平,庄严肃静,只能用温柔吟诗去配合。大家生活在战乱之都,到处是战火纷飞,颓废难受,想与谁长谈,一解心中烦恼。
这段描写,仿佛字里行间都是湿漉漉的,充满悲情,心中烦闷,只能借吟诗来解闷。和平年代的美好,何时才会来到?大家渴望美好到来。
学校里的教师多,学生们听的话也多,所以学生们的耳朵似乎已变硬,不轻易动他们的感情。
长顺从瑞宣那学到爱国情怀,他受瑞宣的宣传影响,感情极容易激动,就像一个粗人受人家几句煽惑便动武打架那样,无法克制冲动。
长顺对瑞宣说想参军,他满腔爱国热情,希望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去释放热情,去解救水生火热的国家,迎来美好的明天。
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这情感的泉源是我们的古远的文化。一个人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些知识,而性情的深厚却不是一会儿工夫培养得出的。
瑞宣想:若是抛下亲人去从军,亲人将怎么办呢?
长顺没有太多知识束缚,凭着热情,勇往直前。瑞宣有知识,反倒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勇往直前。
“再等一等,等咱们都详细的想过了再谈吧!”他的话是那么没有力量,没有决断,没有意义,他的口中好像有许多锯末子似的。
瑞宣思虑太多,想劝长顺从长计议,但他的话苍白无力,好像口中有许多锯末子似的。
这句描写表达了瑞宣纠结心态,他用自己的思想去替长顺考虑,这样的思想正是奔赴战场战斗的障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