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没有关于屈原的任何一点记载,就好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个人一样。可以确定的是,不是司马光遗漏了屈原的戏份,而是故意把他给删除了。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得到的熊逸老师讲过其中的原委。当初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有三位得力助手:一是刘攽;二是刘恕;三是范祖禹。刘恕有个儿子名叫刘羲仲,写了一部书《通鉴问疑》,里面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刘羲仲质疑该问题时,父亲刘恕和司马光本人已经过世,刘羲仲找到范祖禹求证,范伯伯先夸了刘羲仲提的问题好,然后讲了当时和司马光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最后还是狠心把屈原删了。但是范祖禹讲述的话却没有被记录下来,你说急人不急人。所以说,我们只知道是故意删除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删除的。
屈原其人
屈原,不姓屈,也不叫原。他和楚王同姓,应该姓芈,屈是氏,名为平。楚国除了楚王家的熊氏外,还有屈氏、景氏和昭氏三大家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说熊氏灭亡后,楚国还有三户,即屈、景、昭三大贵族,足以灭掉秦国。
史记中的屈原
史记对屈原的评价,总结起来就是,屈原是个全才,哪哪都行。
原文:“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其争宠,经常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说得多了,怀王逐渐就疏远屈原了。
屈原就是在这种愤懑的心情下写下了《离骚》。
后来秦楚之间的纠葛,也有屈原的戏份,大致和《资治通鉴》记载一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屈原。
上一篇讲到,楚怀王宁可不要土地也要把张仪弄过来,最后在郑袖和靳尚的积极攻关下,怀王还是选择放了张仪。史记记载,屈原得知后质问怀王,为什么要放走张仪?为什么不杀张仪?一句话点醒怀王,赶紧派兵追,但是来不及了。
屈原再次出扬是,秦昭襄王约楚王入秦结盟,楚怀王吸取教训,开大会商讨。屈原的态度很明确,秦国人狼子野心,不能信,不能入秦。结果,怀王不听屈原,被狠狠打脸。
后来,楚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都怨恨子兰当初极力劝怀王入秦,最终导致楚楚怀王客死他乡的结局。后来,屈原就被流放了。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言下之意就是,我无法融入当今社会,于是就被流放至此。
渔父说:“您就不能和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吗?”屈原做不到,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作为一个楚国贵族,他并没有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文人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知道司马光为什么要把屈原删得干干净净,也许是他在屈原身上看见了王安石的影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