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享在一草一木中蕴藏的本心
文/张爱敏
“他有多爱玩,他多爱生活,他有多爱美,他的笔下有多少市井小民,活生生的,
又有多少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他就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
我是本书领读人张爱敏,很庆幸在举国欢庆之际与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悦读《人间草木》。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汪曾祺先生:
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精选,他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他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就这样,汪曾祺先生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携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字里行间满溢着情真意切和暖意,给人以闲散舒适的阅读体验。
01.这是一本描摹着草木与人间的书。汪曾祺先生采撷一果一蔬,驻足一地一景,以质朴而风趣的语言描摹着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时而忍俊不禁,时而醍醐灌顶,时而为之赞叹。请分享一下汪曾祺先生在一草一木中蕴藏的本心吧!
我沉浸于《葡萄月令》:
“葡萄是人造出来的。一月,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四月,浇水。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五月,……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来的。而且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吧。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葡萄上架。”葡萄的十二个月,诗意一生,劳作中的雅趣,苦中作乐,苦是养分。
我青睐于昆明的果品,由昆明的宝珠梨到火把梨,再到马吃梨的感慨:看见过马吃梨的人大概不多。吃过梨的马大概也不多。
写石榴:我小时吃石榴,觉得吃得一嘴籽儿,而吮不出多少味道,真是“所得不偿劳”,在昆明吃石榴则觉得很满足,很值得。忍不住微笑,默叹。
写黄桃:买一个很大的黄桃当早点。一掰两半,紫核黄肉,香甜满口,至今难忘。
写木瓜,我到昆明,才第一次知道木瓜可以吃。……我吃过,微酸,不涩,香脆爽口,别有风味。……吃木瓜,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项文化遗产。
还有地瓜:正是这点土腥气让我想起地瓜,想起昆明,想起我们那一段穷日子,非常快乐的穷日子。
还有核桃糖,有糖炒栗子等等。恨不得马上飞往昆明,去尝尝鲜。
特别是写到女同学吃胡萝卜,一把十来根,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赛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极有画面感。
我更沉醉于果蔬秋浓中。
在《水果店》中,“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味。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特别是最后一句“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驻足《果蔬秋浓》中,又是一番馋涎三尺哟。萝卜的甜酥脆余味缭绕,顶花带刺的黄瓜更是好吃,一咬满口香,而且最好攥在手里整咬。还有羊角葱酱卷煎饼、羊肉卤蘸筱面卷、新山药,宛如塞外美食。提起臭豆腐,汪老说“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不臭不好吃,越臭越好吃,口之于味并不都是‘有味嗜焉’”。
特别是《食豆饮水斋闲笔》中的豌豆、黄豆、绿豆、扁豆、芸豆、红小豆、豇豆、蚕豆等豆类让我大开眼界。哇,汪老真的是一位美食家啊。
……就这样,读着,笑着,感叹着,汪老何尝是在写一果一蔬,分明是在写人,人的心境即文之意境,人的心态即文之情态,人的情趣即文之魂魄。如此有趣的文字,源于有趣的灵魂,源于文艺创作之根——拥有一颗好奇心,对一切充满兴趣,身体力行去体验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