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12196/b1414906926e3735.jpg)
有一个案例,我并不清楚它来源的真实性,但在很多的文章中都被引用过。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家产品生产商,在使用自动化设备打包产品的时候,会有一定概率的错误率,也就是从流水线下来的产品箱子,未必都是装有产品的箱子,也就是会有空箱子在里面滥竽充数。发现这个问题的不仅有国内的一家公司,还有国外的一家公司。
国内的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来车间一名比较“聪明”的小伙子员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小伙子想到了一个主意,需要企业投资几百元,买2台大功率的电风扇,对着装完箱的流水线吹风,空箱子由于重量很轻,就会很自然的被大电扇吹到流水线旁边的空地上,这样就保障了流水线下来的箱子,没空箱子。而海外哪家公司,为了解决这个空箱子的问题,投入了海量的资金,又是研发,又是实验,还为此申请了N项专利,最终发明了一个可以透视箱子内有无货物的仪器。
事情真实性,就不去考证了,咱就当成一个故事来看。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事情呢,其实这个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其实可以通过很简单的一些常识就能解决核心的问题,二是,执着于某项痛点,深挖问题的核心,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带动科技的发展,创造出产业横向的利益价值。
其实,有很多的未知,早就有了它应有的答案,只是咱不知道而已,要是按照有识之士的说法就是;拿无知当个性。实际上,是自己的基本功没打好。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此类的问题并不是少数,很多时候,人们或许根本就不去考证缘由,只是“以讹传讹”地传了下来,话为:老话就是这么说的。
比如书里列举的那个老话,说是人们在73或84岁的时候,是个坎。就算顺利过坎的话,不死也会掉块肉。所以,要让孩子在生日的时候,买块肉。相信有不少人都知道这句老话。可说回科学的统计呢,人们在73或84的时候,离开人世的人数,并不会比其他年龄离开人世的人数多。按照作者给出的“答案”呢,可能是孔子和孟子分别是在这2个年龄时段去世的。
所以呢,从理性地角度思考或考量一个问题,才是一个真正能理解问题本质的本事,不过也不是让你去和那些“传说”或“传统”去争论什么,但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的慧眼,可是真真的是自己的。
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