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124/f7c6dd3d8edf9cc5.jpg)
发黄暑湿蒸皮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可胎黄生便见,切宜多服地黄丸。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凡发黄,寸口无脉,鼻气冷,俱不可治。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脾胃,久而不散,故土色形在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耳。其症虽分有五,终无寒热之异。
丹溪曰:同是湿热如(合酉)面相似,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失于汗下,故使湿热拂郁内甚,令人发黄病也。
或有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大青筋,肌肉消瘦,身必发黄,此本疳病,故有是证,仍作疳症治之愈矣。治疸之法,用五苓散倍加茵陈服之,或茵陈汤、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捷效。
又曰:湿在上宜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症自愈。
有小儿生下,便见遍体俱黄,惟面目(土玄)厚如金色,身发壮热,名为胎黄,因未产之前母受热极耳,母子俱宜服生地黄汤。
疸有五:有黄疸、黄汗、酒疸、谷疸、女劳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