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惟宏
竹雅孙清彦,他经常在自己的书画作品里署这样的名。
他姓孙,名清彦,字士美,号竹雅,还有与“竹雅”谐音的多个别号,如筑哑、鬻哑等。因为对竹的崇敬,竟将“竹雅”之号置于姓名之前。
此画像摘自《咸同贵州軍事史 图像》他有以竹为师,借竹的刚直、虚心、高洁的品质来表达自己的文人志向。致使后人更多的直称他为孙竹雅。
1819年生于云南呈贡,受世代书香的影响,少年时移居昆明其叔孙铸(号铁洲,昆明大观楼牌的书写者)家与兄弟习诗文书画,年轻时己崭露头角,在昆明小有名气。咸丰八年(1858)昆明被回族义军攻城,孙竹雅投笔从戎,加入赵德昌军门署理文牍。九年随赵德昌入黔,展转于西东,同治十二年(1873)由政府政任道员,调省城定居。光绪元年(1875)卸任,以书画自娱。光绪十年(1884)卒,享年六十有六。
孙竹雅一辈子以书画为友,是清末享誉滇黔两省的书画名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画家词典》录有其条目。
孙竹雅以“文章诗赋下笔千言立就,书法遒劲秀润,绘画精妙超群“(摘段永濬《孙竹雅墓志铭》)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在其绘画中,尤善画竹。其画竹不仅功力深厚,令人称绝,而且通过题款中的诗或诗句,来深化画面的意境,表达出他文人高贵而淡泊的志趣。
说起画竹,必谈文人画。要多说两句了。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里,把竹作为单独题材并纯粹用墨来表现,可能是从北宋的文人画开始的。北宋算是一个文人最为活跃的时代了,文才辈出,搅得文学艺术灿烂纷呈。文与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父子等这些大家,在王维画派基础上,从过去以工笔为主的描摹形式,逐渐转而为以写意为主神似,讲究用笔和用水墨的技巧,并以书法入画,进而将诗配上,钤上自制印章。呀,呀,呀!这样将诗、书、画、印融于一体,让人在观赏绘画、书法、制印的同时,去品味诗的意境,使画(书法)提升为有形的诗,让诗凝固为无形的画。他们用这样的艺木形式造化出艺术創作的最高境界,这便是文人画。这样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国画最为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在世界美术中独树一帜。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这时的文人画题材多以梅、兰、竹、菊、山川、渔隐之类,他们都以画为体、诗为魂、书为脉、印为饰,形成中国画的主流,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更为成熟,成为时尚,蔚然大观,并一直沿袭,甚至影响到当下。
应该说,文人画对孙竹雅的绘画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出身在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受到文脉丹青的熏陶,把书画同源的理念融汇于心,使其诗文书画皆学而有成。因此在他的画中,处处皆有文人画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他善画的竹。
孙竹雅的《风、晴、雨、露竹四屏》而孙竹雅画的竹,有相当部分是一口气画成的四屏竹。笔者见过藏于贵州省博物舘的孙竹雅的四屏竹。其规格单幅净髙为240㎝,宽59cm,四屏条幅并列,悬挂于高大玻璃柜内,真是典雅气派,蓬壁生辉。一般而言,四屏竹画分别绘的是风、晴、雨、露四个时令的竹。竹是常青植物,一年四季变化不大。而在风、晴、雨、露四种时令之下,表现出了各不相同形态。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生动的效果,而且还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和气韵。
笔者为竹雅公后人,也幸运地珍藏有高祖所画的风、晴、雨、露四条屏竹。四屏皆为水墨的石竹,皆各有其形态。
其风竹,石与竹根的部分的态势呈逆风之势,中节的竿弯似弓,细技则顺风偏向一边,竹稍与竹叶迎风招展,仿佛能听到竹叶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画面之竹呈满弓之势,风越大,竹越坚靭不拔。真有“”任尔东西南北风”之感,显露出那种特有的“高风亮节”的气度。画配有诗,曰:
秋声搅梦旧柴门, 写出修篁护后根。 玉箸折钗还倒薤, 斯图难与画家论。
落款为:板桥法 鬻哑。钤有“字士美号竹雅”、“竹居士”印。瞧!题诗采用“板桥体”书写,那浓郁的唯妙唯肖“六分半书”的韵味,显得高古而味厚。品诗意,方知作者的谦虚。前两句写出竹在风中的感受,后两句意为用尽了“折钗“转折仍圆润饱满的笔法,和“倒薤“的书写形式,画出这样的风竹,也难与那些大画家相提并论呀。
清末书画名家孙竹雅的四屏竹其晴竹,太湖石后一丛竹,在阳光明媚之下,竿直挺拔,直指凌云,显出无比清高;绿叶抒朗,生机勃发。“人”字叶分,“个”字叶聚,”介“字叶叠,再添几枝竹笋,聊聊数笔,尽显清雅幽然。有诗曰:
敢矜老笔漸通神, 晴写修篁水墨新。 前代郑金如可作, 知公定不薄今人。
落款为:仿黄华老人晴竹画法,筑雅。钤“孙清彦”印。作者用行书书写。诗中看出,作者以”老笔漸通神“来形容自己画晴的境界,想来崇拜的“楊州八怪”郑板桥、金农他们还在的话,不至于会小瞧今人吧。
清末书画名家孙竹雅的四屏竹其雨竹,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玲珑石后数斜竿,雨打竹叶两相垂。夜听萧瑟纷纷雨,愁也,难眠。配有诗曰:
当日联林留旧约, 逍遥堂竹林昏何。 时夜雨听叶萧瑟, 写到长竿欲断魂。
落款:右东坡先生赠其弟子由诗意也,偶写雨叶及之殊深人鹡鸰之感,壬午年冬日,附植儿收存,竹雅老人并识。钤“孙清彦”、“竹雅手制”印。从款识得知,此四屏竹是作于壬午年,即光绪八年(1882年)。是年竹雅公己六十有二,故有力不从心之感叹。而此画又是给其子孙植(字珌,号小竹、晓竹)留存的。自知老矣,便有听到夜雨的萧瑟声的伤感和“写到长竿欲断魂”哀叹。
其露竹,晨曦的阳光刚刚显露,仿佛新的叶芽己从枝丫中穿破晶莹露珠“吱吱”地向上伸出,竹竿、竹枝、竹叶昂然向上,吮吸着清晨的空气,显示出无限的勃勃生机。配有诗曰:
月上闲庭露草深, 新栽竹己半成林。 记曾避暑池阑畔, 如水罗裳坐绿阴。
款识:仿魏国夫人赵管新篁承露笔意。蠋墅。钤“号曰竹雅”、“漱石斋”印。画的为承露之竹,充满生命的活力,意气风发,给人一种新喜。而诗里写庭内半成林的新竹在月光宣泄下与茂草承接着新露,于是联想起池阑畔避暑时“罗裳坐绿阴”的情趣,画家在此时,产生出一种浪漫的意境,让你去琢磨。
清末书画名家孙竹雅的四屏竹四幅竹画生动幽雅,简洁洒落,趣味无穷。而画家运笔熟练,笔墨无杂,隽逸之风朴人。其意在笔先,得心应手,妙在画外,如音栖弦的表现形式,抒发了作者清高悠雅之情。诗画相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融贯于画意之中。用墨的焦、浓、重、淡、清,描绘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色概括出绚丽而自然中的竹。画家通过这样的创作,托重言志,抒发情怀,大雅矣!
需要说明的是,这四屏竹的款识中,都落有仿“某某”画法或笔意的落款。其实古人学字皆从临起,学画也皆从仿起,入门后,掌握要领,慢慢便会走出俗套。孙竹雅此时的书画,皆己自成的风格。而“仿”不过是当时崇尚古人名家的风尚,是借“仿”之名行自己任意发辉之实罢了。
观竹雅孙清彦的四屏竹,虽皆石竹,笔墨简略,但其神态各异,生动形象,墨色浓淡相宜,显得典雅而大气;观其书法,讲究章法,飘逸而,板桥体娴熟;其诗用绝句,直抒心意,注重意境;其制印古朴,追秦汉之正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他书画同源的艺术功底,欣赏到他文人画的魂脉和雅趣。
据说关云长爱画竹,他还写了一首竹诗:不谢东君亲,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想来,孙竹雅的四屏竹,不也是这样的追求吗?
写于二零二零年二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