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艺术之家百汇城
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作者: 老孙头_496e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21:26 被阅读976次

    清末滇黔书画家竹雅孙清彦不仅一直被方家赞誉为“画竹尤称绝诣”的大家,而且,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中对他还有“行草隶篆、钟鼎金石、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翎毛草虫无一不精。虽古名大家,亦不过是”的评价,似乎褒过了些。但最近,定居深圳的亲人出示了孙竹雅以贵州名胜为题材的四幅山水,证实了对他的评价。这四幅画,不仅能观察到孙竹雅画山水所掌握的娴熟而高超的技法技巧,而且通过诗情画意的描绘,还感受到这位画家对贵州山山水水热爱的真情。

    四幅画尺幅一致,皆为43X37㎝。画家以精湛的小写意山水笔法,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描绘出四处不同的景致。四幅合一,形成一套有机联系的组画。

    组画分别画了春季的贵阳黔灵山、夏季的镇宁黄果树瀑布、秋季的关岭铁索桥和冬季的贵阳雪崖洞。分别以《黔灵春晓》、《犀潭夏瀑》、《铁锁秋清》、《雪崖冬饯》的款识,将四处名胜表现得生动形象,熠熠如生,意境高远,诗意浓郁。

    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先赏第一幅《黔灵春晓》。画面重心从中移向左,中间是一山头,左边则是一层比一层高远的山林,一条小路从右下向左,过小桥再往山林里盘伸,林中白云深处,山色空蒙,隐约现出亭台楼阁。画的右边空白处是题款,使画面获得到平衡。

    上了年纪的老贵阳一看便能记起,这画画的是黔灵山进山的山谷及伸进去的九曲径一带,进山的小路就是从这边进去的,小桥下是七星塘流出的涓涓溪水。

    贵阳黔灵山,集贵州万山之灵气,明洪武年间始有人开发,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佛教传人赤松和尚在山上创建弘福寺,并定名为黔灵山。从此,迁客骚人悉登临于此,香火不绝于寺中,成为贵州佛教圣地,有“黔南第一山”之美名。

    画家用画山水的折带皴、披麻皴、乱柴皴等技法描绘出前石后山,树则从近处的几棵的详细推移向远方的成林的简约,石绿石青淡彩和淡墨渲染出山谷中的葱茏,看了上去一派春意盎然,而路上踏青的游人点缀出春天的生机与生气。这让人不禁起清人刘世恩的绝句:“阅尽黔南几处峰,四围山色影重重。黔灵秀绝犹堪画,今古人传水云封。”

    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要表现贵州夏季最好的景致,画家选择了夏汛丰水期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奇观。取名《犀潭夏瀑》,这“犀潭”,即犀牛潭,是瀑布倾泄而形成的深潭,因其形像犀牛而得名。过去的人说“犀牛潭”就包含了瀑布,“黄果树”是后来称的,它包含了瀑布和犀牛潭。

    画面描绘的是黄果树雨霁的景象。雨后云蒸雾绕的山岚,缠绕住蒼翠欲滴的青山的腰,滔滔的白水河从雾中流出,在此奔腾而下,直泄到深不可测的犀牛潭,画虽无声,却闻“飞瀑响起千钧雷,高卷银涛下九陔”之声。一条路从侧往里伸,带出街上鱗次栉比的石板屋舍。路上旅人顺道而行,仿佛侧耳听那飞瀑的轰鸣。这一景象,直到20世纪70年代,走滇黔公路时在这儿看到的,仍是这般模样。

    画家运用了山水画中“大混点”技法,焦浓重淡,卧笔纸面,画树点山,适当重叠。满眼蒼翠,青黛欲滴。而萦绕的山岚则采用烘云法,以画丛树或山石衬出云带,再用淡墨烘染出浮动的留白的云霭,让它缥缈迷茫。一幅真实的写生啊,绝!

    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铁锁秋清》画的是关岭北盘江的铁索桥。它是滇黔交通之枢,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在两岸雄奇险峻的高山之间,鬼斧神工凿出一条峡谷,这就是北盘江大峽谷。明崇祯年间,参政朱家民为便宜通往云南屯軍戌守,创建了此铁索桥。清康熙时几毁几建,同治末年再建。据方志记载,关岭铁索桥是用14根粗大铁索鏈嵌钉在两岸岩石上,用木板横盖其面而形成的桥。桥长71米,宽近3米,桥面距江面70余米。江水日夜奔流,汹湧澎湃。

    被誉为关岭古八景之一的“铁桥跨汉”的盘江桥,曾有诗人这样描绘“横空铁索系山腰,俨似杨州廿四桥。履险如夷通利济,征车那计浪中摇。”画家曾数次往返于滇黔之间,每次过往,桥面晃荡,风口浪尖,无不惊心动魂,也给他留下感同身受的印象。

    需要指出的是,孙竹雅画的铁索桥,在他画后又被洪水冲毁。光绪二十四至二十七年(1898~1901年)铁索桥又在原不远游处得以重修,成为滇黔驿道之要冲,称花江铁索桥。今天铁索桥遗址仍在,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画面表现的是秋高气朗之时,险竣陡峭的峽谷两岸,林木染霜,万山映红。铁索桥横卧于高高江上,下有滾滾流水。这样的画面,让人产生遐想,正是“上托青天一带,下吻浪花万朵”。滇黔之道,千山万阻,而这铁索侨,活脱脱一个“锁”字了得!

    为了突出贵州山水的特征,画家运用了画石山常用的折带皴和小斧劈皴,突出山陡势险的变化。而江水则用扁平的淡墨线条走笔,表现出浩瀚东去,一泻千里之势。那架成弧形的索桥上,仍有行人,是画家置身此景?

    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贵州冬季少有冰雪復盖,更无与“雪”相关的地方,取南明河畔的雪涯洞表现雪景不仅关联到“雪”,而且更能加重那“饯”的分量和内涵。这无疑是画家《雪崖冬饯》的精心立意。

    雪涯洞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它位于南明河中段,与市西河相交的西岸,过去贵阳一中的对面。此地在明代系薛绍鲁居住的花园。它后面有金杯玉盞山,山的前下方有一浅溶洞,后经凿穿,两面相通。被人称之为“薛家洞”,以后因“薛”和“雪”的谐音改称为“雪涯(崖)洞”。乾隆五年(1740年),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在此重修了来仙阁,又增设廊庑和灵官阁,种植花木,成为次南门外一胜景。雪涯洞洞中有名人刻石,南明河婉蜒而过,河边有排柳,楼宇点缀其中,水光山色,杨柳依依,便形成“雪涯秋柳”之名胜,竟然争上“贵阳八景”之一呢。

    说到雪涯洞的景致,不只孙竹雅一人画过,此前的贵州学政邹一桂,在乾隆八年(1743年)曾画过雪涯洞的设色写意,那是雪涯洞的秋景,并题有五言诗。其中“倚槛临清澈,停杯看落霞。遥归计归雁,万里愧星槎。”  说明那儿的确是风景如画的好去处。

    而孙竹雅画的是雪涯洞的冬景,他从南明河与市西河交汇处取景,正面画出薛家花园和那些林木,以及后面来仙阁、灵官阁这些楼宇,在金杯玉盏山下,才隐现雪涯洞。河上那石板桥,大概就是今天南明河上新桥的位置。

    能画出贵州这样的冬景实为难得。整个画面都凝固在冰天雪地之中,山白了,树白了,路白了,楼阁的瓦面白了。而这些白,都是留出来的。山的留白真是一种技巧,必须掌握山形,在阴面上钩勒擦染,让阳面留白,再用淡墨烘染出阴沉的天空和冰封的河流,以衬出雪的洁白。让人感到这真是寒意袭人的隆隆的冬呀。

    四幅山水,各有特色;皴擦点染,技法各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四幅题款,意深词妙。它们都统一于赞美贵州山水名胜之壮美的这一主题。

    画家作此画的时间是丁丑年,即光绪三年(1877),时“咸同之乱”己平息,是他“卸任后居住省垣,以书画自娱”(摘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的时期。这时正是他书画创作的顶峰期,很多传世精品都在此时此出现。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出生在云南呈贡的竹雅孙清彦,从咸丰庚申年(1860年)进入贵州后,足迹己遍及黔中大地。此时他己把贵阳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定居于贵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于他都有一份情怀,都成为他的创作题材,在他笔下生动的得以体现。而这组画,更是寄托了书画家对这片土地无限热爱的一片深情。

    附:

    孙竹雅简介:孙竹雅(1819一1884)名清彦,字士美,号竹雅,别号烛哑、築哑等。常以号行。云南呈贡人。少时至昆明随叔孙铸(云南书画家)习书画,婚后专事文艺,颇有成就。咸丰庚申年随赵德昌总兵入黔平息“咸同之乱”,曾任兴义、都勻、郎岱、安顺知府。卸任后定居贵阳,以书画自娱。画竹尤绝。昆明“金马”、“碧鸡”牌坊榜眼出自其手,贵阳黔灵山“虎”字摩崖和东山“龙”字摩崖均为孙竹雅替赵德昌所书。贵州省博物馆珍藏有其书画作品多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竹雅笔下的贵州名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an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