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莘莘学子们奔赴考场迎接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
然而,在一众青春洋溢的脸孔中,来自安徽霍邱的40岁男子杨国军,显得格外扎眼,他为什么要来参加高考呢?
原来,杨国军13岁的儿子痴迷电子产品,他也打过也骂过儿子,但是收效甚微。
儿子甚至还反呛杨国军说:“你有能力你去考大学!你咋不去考大学?”
这句话彻底刺激了杨国军,他知道父母要言传身教,因此下定决心来参加高考,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平时以做小生意为生。
网友们纷纷点赞杨国军,表扬他是合格的爸爸,更表示对他很佩服,还喊话杨国军的儿子,让他知道爸爸有多爱他。
然而我却在感动之余,想到一个问题,杨国军去参加高考了,这一大家人靠着谁养活呢?
更为扎心的是,如果儿子对爸爸的行为并不以为然的话,杨国军的举动还有意义吗?
这时,我看到教育学者王人平的评论,他说:“父亲不易,想给孩子做个好的榜样也是好的。但以这种方式教育叛逆儿子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呢?王人平解释说,父母在某些方面不如孩子是很正常且必然的,作为爸爸,这个阶段把时间精力放在如何照顾好家庭、经营好事业上,比忙活高考更有价值。
孩子反呛爸爸,并不是嫌弃爸爸没有文凭,想要爸爸去参加高考,而是反感爸爸强硬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强势地逼迫孩子学习。
“改进教养方式才是根本。”这句话才点出了教育的本质,父母并不是一定要什么事都做得比孩子好,而是要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积极向上。
【2】
父母优秀,孩子一定出色吗?
这些年来,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让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战战兢兢,深怕自己一个做得不好,耽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也因此,像主持人董卿说的“你想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话,成为父母们活得越来越励志的支撑。
然而,当父母足够优秀的时候,孩子真的如父母期待的那般出色吗?答案当然是未必。
前一段时间,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的一段视频火了,一句“差太远了”无奈感十足。
丁延庆是个“6岁就把新华字典都背下来”的神童,而他的女儿却连完成作业都有困难。
也就是说,并不是父母各方面表现优异,孩子就一定会追随父母的脚步,就像丁延庆所说:“没有办法,必须接受。”
父母跟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孩子向父母学习,但是并不代表孩子一定会强过父母。
接受孩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是当代父母最应该做好的功课,无论是高知父母还是普通父母。
我跟老公都是普通大学毕业,当年儿子刚出生时,我俩畅想儿子将来肯定得考个985或者211之类的好大学。
可是儿子现在上小学五年级了,写作业磨磨蹭蹭,考试成绩稳居班级中游,我俩逐渐意识到,儿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就算祖坟冒烟了。
有句话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根据“均值回归”的理论,并不一定所有的孩子能超越父母。
父母最应该注重的不是孩子一时的成绩好坏,而是能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才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幸福的根本。
【3】
孩子的闪光点,父母能看得到吗?
前几日,广西柳州一户人家的电表冒烟起火,妈妈当时就慌了,跑来跑去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而家里10岁的儿子,立马冲上楼去拿灭火器,这时妈妈才想起家里有灭火器,可见妈妈当时真的没有儿子冷静。
儿子淡定地用灭火器对准着火点,火很快就被扑灭了,而妈妈表示自己根本不会用灭火器,儿子是在学校学习如何使用灭火器的。
这个10岁的男孩未必学习成绩有多好,但是他在面对危险时的沉着冷静,折射出性格中的闪光点,值得父母为他骄傲。
也让我们明白,父母并不一定事事都比孩子孩子强,孩子再普通,总有他自己的优势所在,父母不能只凭着成绩好坏来评判孩子。
很多人都知道,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有一个儿子,但是儿子从未来在公开场合出现过,她也从不要求儿子来接自己的班。
董明珠说儿子喜欢学习法律,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律师,挣钱不多,但是能养得活自己,她觉得这样很好。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不满意,就是觉得孩子成绩不好,将来一定没有出息,其实做一个普通人,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才是大部分人的未来。
父母应该放平心态,降低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同时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和发掘,反而能更早地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
有句话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当父母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心态的过程,越是能接受孩子本来样子的父母,才越能够养出更幸福的孩子。
【4】
父母和孩子各自做好自己。
其实上述新闻中的杨国军很清楚,他大概率是考不上大学的,毕竟年龄和学习能力摆在这里。
比起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杨国军不如踏踏实实挣钱,让儿子看到他辛苦干活的样子,说不定能够激发儿子的一点上进心。
其实,父母做好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亲子关系才会和谐。
首先,父母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刚看到一则小视频,同样的6月7日的高考考场外,一位中年爸爸正抱着书在做题目,记者采访才知道,他正在学一级建造师的内容。
爸爸说这会儿没事就看看书,尽量减轻孩子的压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就让孩子去读,如果考不上好的大学,那就再学一年。
看着这位爸爸淡定的笑容,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父母,孩子在高考的考场里努力,父母在自己的考场里同样不懈怠。
正如有评论说:“这是我理想中父母的样子,大家各自努力,都在路上,不负遇见。”
的确如此,父母不是非要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更没有必要证明父母一定做得比孩子好,才有资格教育孩子。
其次,父母带孩子看到生活的真相。
父母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才能满足日常开销,也才能供得起孩子成长的费用,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挣钱的,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这样孩子才会懂得,生活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一饭一蔬的日常生活中,学习也不是随心所欲不想学就不学的,而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孩子有自己的学习职责,当下努力学习知识,将来才能有选择幸福生活的更多权利。
父母跟孩子之间不越俎代庖,更不跨越底线,在彼此的人生中各自努力,各自绽放,更有可能成为彼此成长的守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