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帮一个学长做开学季买东西,我在团队里担任一个收银员的角色,我们的团队呢,主要是买各种生活用品的,大到床褥,小到挂衣服的衣架。
而为了让来买东西的人体验到温暖,我们还为顾客准备了水和擦床上灰尘的小抹布。同时,也会在收顾客钱的时候尽量把低于五元的归整为零,低于10元的归整为5来收。
然而,一切的为他人送温暖,善待,等到真正实施的时候才被现实告知,这是因人而异的。
第一次做收银员的我,收账的第二单就遇到了一个极品,在买东西的时候,就各种对我们说教,我乍一听,还以为是一个会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人,心生几分敬佩,可多听几句却发现都是歪理。
记得这个人当时结账时买了640元多一点的东西,问我要优惠,我就说那收您640吧。不曾想这人却说,我买了那么多,就收600吧,然后用微信扫了桌上的二维码,付了600就走人了。
就这样收银的第二单,我就找人吐槽了好久,幸好,买东西的老板就是我认识的学长,幸好我知道学长不会在意这种事,也就不至于我的内心非常愧疚或是怕被责骂很快也就过去了。可这个人走进了我内心黑名单。
而相对于这样的极品,还算好一点的是那种你给她少到零头,她却希望给她再优惠十多块,又或是你给了他赠品,他还要找你多拿一些的,这样的人又分为实在需要多拿的和觉得免费,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不拿白不拿的。前者可以理解,可是后者真心就在我内心黑名单徘徊。
当然,全程收银下来,我也不是光遇不好的人,我还遇到那些给了优惠,对你会心一笑,很感激你,送了赠品,双手接过,直说谢谢的,很喜欢这些人,而其实当初我们设立这些福利,也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可后面没想到,这些人是少数,最常见的还是第二类。
那好人有没有极品呢?也是有的,就是那种,你送的小礼品,他觉得没用,就绝对不会说,免费的,就拿一点的,真的很佩服这种人,可这种人很少,似乎我都记得只遇到了一个。
上面这四类差不多就是我收银遇到的人,第一类和第四类还是少见的,基本掰掰手指就可以数清。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常见,但算下来,第二类又多于第三类。
这不襟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现象,说是中美对比,遇到免费的东西,中国人,哪怕教授级别,也会拿着容器去抢,而美国人却按需索取。回忆一下这种现象的存在和我所遇到的人对待善意的免费产品的态度,我的确有些心寒。
但仔细想想中国发展史,其实这样也正常,要是我处于饥饿的年代,谁还在意道德和礼仪呢?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在马斯洛需求里面也说过,生存是必需品,而道德这类是人的生长需求,如果生存需要的东西没被满足,那么生长需求就属于非必需品,所以其实大可以将这种行为视作人之常情。
虽说应该以平常心看待它,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多遇到一些有道德,懂礼仪的人的,好在咱们国家也是在慢慢发展的,现在我们这一代,我相信会慢慢提升到将生长需求视作必需品。
而回归这个活动,最应该反思的还是以后买东西时一定要了解用户,根据年龄,设立不同的机制,才不至于明明怀有善意却不被看到,甚至还被逼着再多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