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 Xi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579061/answer/2752536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于是之先生,台词上拉中国所有演员几条街不止。
其实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个王利发冠绝全场,少年时的流畅轻快,中年时的城府乡愿,老来的消沉颓唐,就凭一个台词的节奏,天下无双。你真的会在三幕戏中当中的每一幕启大概五分钟内,就忘记这是同一个演员演的。其实这样说都不足以体现出于是之演技精湛,应该说你会忘记这个人物是演员演出来的,你会觉得,王利发就应该属于这个舞台,属于这个叫做《茶馆》的世界。他在这个平行于观众的空间里,成长,变老,死去,观众只不过碰巧目睹了这一过程。
我评论戏时特别愿意使用侯宝林那个形容词,圆润,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技术内化,戏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往台上一站就是,词就好像从人物的状态下自然流出来的。想想松二(好体面的小表),常四(大清国看来是要亡啊),秦二(和你说这个干什么,你不懂啊),刘麻(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唐铁(您要是再给我几个烟泡,我就更出息了),德子(别管打不打得了洋人,我先管管你),甚至宋吴二位(谁有钱我们就给谁干活),都有一两句叫响的台词,《茶馆》里唯一一个没有什么硬可词的就是王利发,他似乎总是在接别人的下腔,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但你又觉得每一个句子都能立得住。有些话似乎都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有些词是可笑的,但都是先属于人物,然后才觉得可笑。(有炸酱面,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谁封你当天师啦/我亲眼得见,我听得真真的/太监没了,可把太监的家眷都放我这儿了。)或者说,于是之从来没想过用某一句词去买观众的好,逗观众笑,或者让观众哭或者感动,他要的是整体的效果。这就是最大的能力,什么叫大巧不工,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笑傲人艺。
新版《茶馆》里每个角色都可以和老版有个上下,就算差很多,也能让人看到希望,唯有王利发,梁冠华不可谓不强,但于是之先生就在那里,那就彻底断了念头。
看了看其它的评论,只能说,有些人错过了某些美好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事的分割线———————————
读了一些评论,怎么说呢,很多人对台词好缺乏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如果清楚就叫台词好,又如果迅速就叫台词好,又如果激越就叫台词好,又或者说自己说不了就叫台词好,那这个标准似乎太简单,可以达到的人就太多了。
我觉得这些都是入门水平,相当于弹钢琴的练习曲,大师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到,就不叫大师了。但反过来,如果大师一辈子只弹练习曲,那弹得再好,又能证明什么呢?
真正意义上的台词好叫做“入骨三分”,也就是和人物完全贴合在一起,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很多所谓台词好的人就被淘汰了,最多也就算是“口齿伶俐”罢了。
那天闲着没事,看了一眼新《茶馆》和老《茶馆》做了个对比,发现了很多区别,就说开头一个段落吧:王掌柜拿唐铁嘴开涮,梁冠华处理得就显得太闹,让人觉得不合理,说了笑话,他笑声比所有茶客还大,这是不对的。于是之就合理得多,也笑两声,但主要是为了讨在座各位一个欢喜。这背后的道理很深。虽然王掌柜身份比老唐高一些,而且从骨子里瞧不上老唐,但不能嘲笑得太厉害,因为唐这种人心坏,你太让他下不来台,他会找机会害你。君子不与小人斗,这也就是王掌柜白送他茶喝的道理。另外,梁的笑法太傲慢,不符合后来王掌柜对自己那种“多磕头”顺民性格的自评。当然,他骨子里是趋炎附势的,但更是谨小慎微的,因此即使挖苦别人也不能太过分了。
总的来说,于是之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是收着演的,而这种收的能力是很多所谓“性格演员”永远也理解不了的境界。但余是之能不能撒开了演呢?当然能,看看龙须沟里的程疯子,收放自如,人物为重,这就是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