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这个题材应该说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剧主题。无论是早些年广受好评的广东话剧团的《圣人孔子》,还是一直以来被当成山东话剧团“镇店之宝”的《布衣孔子》,都是试图打破公众传统习惯性印象的束缚,尝试从各个角度对于孔子这一位圣人形象进行了再阐释,借助话剧这一平台形式将两千年前的孔子淡然坚毅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展现在观众面前,也相应推动了剧目本身达到一个后人似乎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和水准。
但看完浙江话剧院版本的《孔子》在北京的此轮的首演,我却在深深怀疑自己曾经旧有的结论。不得不说浙江话剧团在李伯男导演指导下,将一个似乎已经被阐释穷尽的古代历史人物题材又解读出了新的意味,着实又让人眼前一亮之感。

查了下资料发现,浙江话剧院《孔子》的版本是根据中国话剧研究会会长蔺永钧的剧本改编的。去年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发起了话剧《孔子》赴世界各孔子学院巡演项目,确定由山西省话剧院、浙江话剧团、河南省话剧院三个省级院团作为首期院团,进行话剧《孔子》的创排。
相对其他两个版本,浙话版《孔子》巧妙使用了穿越代入方式,借助电影院里孩子关于孔子的疑问询问母亲的契机,逐渐过渡切换到两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像一卷缓缓展开的画卷,抽丝剥茧的勾勒出了孔子短暂一生的精彩瞬间。让已做好正襟危坐去欣赏一幕宏大诗篇的历史正剧的观众能够放松心态,本着当下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孔子这一圣人的一生。那位存在浩瀚经典古籍之中,悬于庙堂之高、让人高山仰止的圣人孔子形象被还原为一个能触手可及平等对话的平凡人角色。故事人物与观众之间本已疏离具有很强仪式感的距离被无形当中大大拉近。正如导演李伯男自己也表示那样,“故事的核心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让今天的观众看懂孔子,而不是历史剧的排演。希望这个戏有生命力,被当代的观众和年轻的观众接受。”实际上,此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孔子已经不是被历朝历代史家文人笔下所塑造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人物,而是放佛言谈举止之间都与当下暗暗契合的鲜活个体。历史与当下,古代与当代,我们关于孔子的想象与现实,都浓缩交织在短短的70分钟的舞台之上,似浓墨重彩之后淡然的留白,让人浸入其中却有回味无穷。
同时,浙江话剧院《孔子》的造型也颇为写意出彩,为全剧本身锦上添花。主人公黑白渐变色的飘逸长袍,所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足已显现人物庄严。同时配合非现实主义的舞蹈表现手法,带给传统的舞台上更多让观众想象的空间。类似滩戏巫术面具的演员亦真亦幻的舞蹈,配合着悠扬的笛箫和铿锵的大鼓,让人有种时空交错、古今跌宕的感觉。
总之,在我看来,浙话版《孔子》在人物塑造上试图将孔子这一形象近江湖而远庙堂,颇具现代气息,足以见得编剧和导演的用心和功底。用着墨不多的手臂向我们展现一个平凡而又足见庄严的孔子形象,值得为期点赞。
默默712100 2015.4.28于国家话剧院小剧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