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花是心,种是技
“花”是指能乐所表现的美,“技”指能乐的表现技法。佐教授不断寻求“优秀教学”情景,当课堂上儿童的潜力得到解放时,甚至会感动的流泪。因为这是教师技法的深化体现。后来,他开始站在讲台教学,探寻课堂有意义的事实。不仅从观察者的角度,更要从实践者的角度认识课堂。并且从未间断。
佐老师对自己的课还算满意,但总觉的欠妥,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当新教师遇到课堂困境向他寻求帮助时,却无力应对他们的烦恼。佐教授认为,就算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又有什么用呢?好不容易绽放的“青年之花”就这样夭折了。佐教授认为要探寻这些青年教师未来之花的根源,播撒和培育花的种子。
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起来的,根据课堂事件支持教师的成长,给予实际的建议并不容易。作为研究者,不是拼命追赶站在教学实践顶端的优秀者,而是要帮助每天奋斗在混乱与困惑中的绝大多数教师。要让每一位教师为“妙花”做准备。
“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花传书》。擅长者骄傲自满就会落后,要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看到他人的不足变成自己的优势。拙劣者要向擅长者学习。
中西老师专心教学,虽到了退休的年纪,和青年教师关系亲密。佐教授不仅惊叹她的课堂学生的高质量学习,而且叹服她的清新与柔和,如少女般灵动。这不是“时间之花”而是她酷爱读书,修得了“诚之花”的“种子”。
三、 技法的学习与传承
教学技术不是“技能”,而是“技艺”或“技法”。教学实践是创造性的,训练来的,很难得到活用。它的传承与学习要靠“模仿”,通过学徒制的方式加以学习是最适合的。通过模仿榜样前辈的示范,掌握实践的方式与技巧。
对于“技艺”、“技法”的学习,要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形成风格。为了改善教学实践,在训练个别技能之前,首先要形成教学实践的总体愿景,从模仿总体愿景出发才会更加有效。
只是盲目的追求“花”,而对“花”的“种”视而不见,就失去了培育“花”,令其绽放的意识。通过经验的积累培育的种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不同,更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心得
佐教授用进十年的时间悟到,单纯的追求精彩课堂和优秀课堂是肤浅的。不仅光看“花”,还要寻“种”。人人都渴望达到“妙花”,但不能忽略了被问题困扰的奋斗者,要为他们找到“种”。我想我就属于困惑的奋斗者,怎样找到我的“种”?
“种”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模仿”、“示范”学习得来。但先要形成教学实践的“总体愿景”,形成个人风格,再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
教学实践的“总体愿景”是什么?是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课堂吗?师生都在彼此用心倾听,学生自觉协同学习。各有各的愿景?还是一群人的愿景?为什么是先形成风格,再进行技能训练?风格的形成过程,不就是技能的训练吗?
索性把一串的问号发到了我们数学领航者群里,离开电脑,出去清醒下大脑。回来收到了华守春老师的解读:
一、愿景。第一次听说愿景,好像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时说的什么“共同愿景”,当时就很好奇,愿景是什么意思。后来百度才知道:“共同愿景是美国学者圣吉提出的,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望、理想或目标,并且这种愿望、理想或目标表现为具体生动的景象。来源于成员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是对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并且这个愿望不是被命令的,而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追求的,它使不同个性的人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也就像我们常说的共同愿望、蓝图什么的。如果组织的每个成员,有的向往大海,有的向往蓝天,有的向往草原~~思想不统一,志不同道不合,是走不到一块的,也是走不远的。就像习总说的,“我的梦,中国梦”家国情怀,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融合,一滴水融入大海才更有价值,统一思想,有共同的目标与责任,才能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互勉共励,才能走得更远。
二、教学实践的总体愿景。我的理解是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打造什么样的理想课堂。好比说,我心目中的学生,个个都有理想有追求,积极阳光,人人都踌躇满志长大放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就要有意识渗透理想、价值观、责任担当等思想,播下志存高远的种子,精心浇灌,静等花开,而不是浇灭火种;再比如说,我理想的课堂是人人都能静静思考,质疑探疑,学会倾听、交流、展示、反刍,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更灵活、多样、全面、深刻,有创造性,有批判精神等。我更应呵护、尊重、包容、激励等,真正从心底接受每一个孩子,若真喜欢,调皮也是可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些都需要好好修炼自己,内心慈悲温暖有内涵,才能培育并唤醒每一颗有个性的种子,生根发芽,变成一片绽放生命精彩的花海。
三、反思性实践者。每个人只能做好自己领悟的,好比说从来没吃过菠萝,你怎么说好吃,他都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要么我们真正品尝回味,要是找不到现成的菠萝,吃过苹果的就先理解成苹果,吃过葡萄的先理解成葡萄,然后再实践中不断反思,再领悟,再修正,不断完善,直至接近真知,不可能一下子就很完美。只有消化吸收,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
首先,感动于华老师如此的用心解释,我细细的读了两遍。和我最初的感觉基本是一致的,但我理解的没那么具体,透彻。一起成长,这就是学共体的意义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