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年,19岁的蒯(kuǎi)祥出色的完成了天安门的修建,看到宏伟大气的城楼,朱棣心花怒放,连连称赞:“蒯祥真是蒯鲁班呐!”
当蒯祥接着呈上三大殿的模型时,朱棣更是喜不自胜。身边的太监察言观色,及时提出建议,以前的朝代,宫殿都配了百条龙,大明朝这么辉煌,怎么也要千条龙才配得上。
朱棣眉开眼笑,接受了太监的建议,命令蒯祥在三大殿外围再雕刻一千条龙,以示皇家威严。
一千条龙,这个工程量不仅十分浩大,而且随着工期的临近,时间也非常紧迫。不按时交工,那就是公然抗旨。
但蒯祥没有急着让工人雕刻一千条龙,只是吩咐大家用石头雕刻了千余个龙头。很快,验收的日子就到了,因为没有雕刻千条龙,众人都惴惴不安。
磅礴大气的紫禁城如期竣工,朱棣决定亲自验工。进了承天门(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朱棣和随行官员就看见像排水口一样的石刻龙头,抬头向上看,三大殿哪里有雕刻的千条龙呢?
朱棣正要发怒,谁知,顷刻间就下起了暴雨。瓢泼大雨碰上炎热的汉白玉石地面,蒸发出层层的水汽,就在这些氤氲的水汽中,出现了一副罕见的奇观。
那千余个昂首挺立在大雨中的石刻龙头开始喷水,细细的水流喷涌而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仿佛就是飞舞的龙须,在水汽中,好像这些龙头在吞云吐雾一样,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
暴雨过后,龙头停止喷水,地面上积水荡然无存,又恢复了宁静。
朱棣大喜过望,对蒯祥大加赞赏。
蒯祥来自于苏州香山帮,1417年,朱棣征调各地能工巧匠,开始修建故宫。蒯祥和父亲因为高超的木工技艺被选中,成为修建紫禁城的总管。
蒯祥自幼就随着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对木工设计有着很高的天赋,是不可多得的“鬼才”。
18岁的时候,蒯祥就能够双手同时画龙,画好的两条龙能够严丝合缝的重合在一起。
父亲告老还乡后,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修建紫禁城的任务。蒯祥设计宫殿楼阁的时候,只需要稍稍计算一下,就能画出设计图,并且尺寸分毫不差。
据说在修建过程中,缅甸向明朝进贡了一块珍贵的木头,朱棣命蒯祥将它做成大殿的门槛。
谁知被一个粗心的木匠锯错了位置,短了一尺,如此珍贵之物,如果出了差错,那就大祸临头了。
蒯祥知道后,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让木匠再锯短一尺,然后在门槛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两边各镶上一颗珠子,就变成了一个“活门槛”。
将错就错之下,竟然将原来的技术又创新了。
虽然这个故事流传于民间,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蒯祥的佩服,不仅仅是他高超的技艺,更是对他人品的赞扬。
蒯祥从一名木匠出身,凭借着精湛的技艺,最终官至工部左侍郎,享受一品官俸禄。
晚年时,蒯祥主动辞去官职,回到苏州,但对前来请教的工匠,他都会耐心的指导。
紫禁城被称为世界奇迹,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如此雄伟气派的建筑,却不用一钉一卯,全靠匠人炉火纯青的榫铆技巧。
蒯祥在修建紫禁城时,还将苏州的彩画和建筑艺术巧妙运用其中,让紫禁城不仅外观大气,殿堂楼阁更是精美无比。
然而巍峨屹立的紫禁城,却命运坎坷。由于古代没有很好的避雷措施,导致三大殿建成九个月后就毁于一场大火。
正统年间,明英宗命蒯祥重新负责修建,结果到了嘉靖年间又被烧毁。再次修缮后,万历年间三大殿又遭遇大火。
1644年,李自成进京后,直接下令烧毁紫禁城,除了个别几个偏殿,其余所有大殿全被烧毁。
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及其余建筑,是清朝时期康熙帝在紫禁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缮的。
紫禁城承载着无数人对于历史的梦想,它是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时至今日,香山帮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了品牌,真正的将中国的建筑艺术发扬光大。
因此,我们更不该忘记它们的设计者,中国制造在未来也一定会更加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