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

口吃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
一、口吃病因:
1.遗传因素
已有学者提出某些基因和口吃有关。但是基因导致口吃这一假说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口吃是一些家族的家族病,但是目前还没有探明这类家族发病到底是源自遗传因素还是源自社会因素。
2.语言神经中枢发育不良或神经生理异常
有研究显示,由孩提时代出现的持续性口吃,可能是因为左脑不正常,造成大脑皮层与说话能力有关的地带出现不衔接的状况。由于左脑未能充分掌握让语言区域运作的时间性,左脑过度弥补这个缺失,令说话不能流畅。
在学龄前儿童当中,男童口吃的比例是女童的2倍。且女童口吃康复的比例高于男童。在五年级(大约11~12周岁)以后,男女口吃比例增大到4:1。家长在发现儿童有口吃症状后,应当立即带孩子找言语治疗医师就诊,不应拖延,更不应坐视不管、祈望口吃自动康复。
3.心理原因
如精神紧张、焦虑、应激。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4.生理疾病
如儿童脑部感染、头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易引起口吃。

二、口吃的三大危害
1、口吃影响性格
口吃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孩子说话时会出现结结巴巴的现象,会引起其他伙伴的嘲笑,从而会引起孩子沉默寡言,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育,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性格内向或孤僻等情况。
2、口吃影响学习
口吃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口吃的孩子往往有疑难问,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困难,容易导致孩子学习能力差,口吃孩子学习能力差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口吃影响前途
口吃会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讲话时会出现词语不达意的现象,会影响到孩子日常正常交际,也会对孩子的前途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口吃需要尽早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并且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讲话。

最后温馨提示:
孩子口吃要引起父母的重视,需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另外可参加专业的康复训练,配合药物等来矫正口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