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群,有个家长问四岁孩子多动怎么办,从早到晚动个没完,晚上九点睡,早上四五点就醒了。午睡一小时左右就不睡了。我想都没想就回复,先排除疾病因素比如是否微量元素超标或缺乏后(已知她小孩没有多动症),再看看是否有心理因素导致的频繁多动。回答后,家长回答说检查过没问题,也可能是遗传吧,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再后来,家长又东拉西扯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这个家长可能是侧面试探想知道咨询师的水平。
我在回答的时候很轻率的忽略了遗传等其它非心理因素。直接跳进了一个拿锤子的工匠看谁都像钉子的窠臼。简单问问就想往心理因素归结。客观原因是这是家长交流心理群,提问的多数时候都是心理问题,潜在默认来提问的心理问题可能性更大。犯了以终为始的错误。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观察的对象。还说了一句,你不能用跟造成问题的思维相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一直从单一视觉心理学角度去看问题,很可能导致误判的发生。许多本不是问题的变成了问题,本该是其它方面问题的也被当做心理问题瞎指导。
从单一思维跳出来,更有利于看清事情的全貌。举两个例子更容易说明真相。
现在城市里孩子一发烧多数家长都火急火燎第一时间送进医院,进了医院,发烧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本身,家长的急切,给了医生压力,担心症状发展导致医患矛盾,多数情况都用了抗生素,事实上,90%以上的情况并不需要使用。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孩子一有问题还是赶忙送往医院。怕耽搁了变成大事。
同样的情况,熟悉一点医疗常识的家长,包括偏僻的乡村,孩子发烧,多数家长都不会送医院。除了医院太远,有些人也没钱常送去医院啊,按照传统,在家观察几天,烧厉害了吃点退烧药,没有并发症干脆不当回事的家庭也多的是,对不对。本来,靠人的抵抗力多数疾病都能自愈。
结果呢,并不是进不起医院的孩子体质就更差,反而是常进医院的孩子免疫力越来越低下,原因大家都知道。
孩子放学回来一脸不高兴,过于关注的家长,忙不迭的跟前跟后想问个清楚,孩子本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偏要横插一杠,各种嘘寒问暖,强行提供帮助。本来孩子还觉得是个小事的事,被家长一注意,孩子认为是个大事,要郑重以对,小事就这样变大了。孩子遇到大问题,有条件的家长还特意请个专家辅导辅导,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自己解决大小问题的能力。换了另一个家庭,父母特别忙,没空关心孩子,能解决的事情孩子都自己解决了。
你看,在独立解决问题这方面,备受关怀的前者是不是就会比没人帮忙的后者差多了。
上面两个故事都是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带着先入为主又不够系统的观念看待事情,很容易把没问题的搞成有问题。
经常跳出事情本身来看,从整体出发,各角度都仔细观察,对做出正确的选择大有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