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话题是看得见别人的好,和之前我们的世界是有生命的是想通的,当我们能看用元认知能力去发现身边人,不管是喜欢的还是讨厌の人的好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同时也会变得美好起来,但是光发现还不够行动才是最重要的,不光要发现还要学习别人的好,拿来帮助自己成长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我们这一生会遇见很多很多的别人,有每天相处的同事,有已经不怎么联系的前同事,有只有一面之缘的旅途乘客,还有最亲密的家人,每一个人性格和做事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肯定有我们喜欢的和讨厌的,但是当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好的时候那一个个我们曾讨厌的人似乎也不是那么讨厌,这就跟之前老师的“我只是暂时还没有喜欢上”的理论。在我培训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学学习的挺好,我也没有和他过多的接触过反正我就是不喜欢他,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因为嫉妒,可能是因为讨厌他说话的时候那种牛逼的感觉吧,后来学习到笑来老师说的对待一些讨厌人或事的时候想一想“我只是暂时的还没有喜欢上”,把那些负面的词汇都转换成这样的想法之后当在一次聚会上再次和那个同事见面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我竟然发现他并不讨厌,以前认为他自我感觉良好的那种感觉现在看来竟然是一种自信,同时发现他乐观,有目标的优点。当我们带着“我只是暂时没喜欢上”和“看到别人优点”这样的观点去和我们讨厌的人相处时,他会变得不在讨厌,同时我们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我们的世界也突然变得美好,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在各种聚会上,抱怨领导永远是员工们津津乐道的一项娱乐活动,当读到这句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笑了,想一想以前的几份工作真的就是这样,每次不管的员工集体聚会还是单约同事吃饭,相互之间总是少不了对领导的抱怨,对公司的抱怨,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领导确实有可以学习的优点,我确定当时我也发现了领导的优点,可是相比对他的不满,就把看到的优点自动屏蔽了。我就在抱怨中度过了好几年,这也是我之前每天上班跟上坟似的这种感觉的原因之一吧,以前我一直认为是因为我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现在看过去这只是一方面,还有自身方面的原因
就在刚刚下班,同事又跟我说工资低的问题了,平心而论他的工资确实不高,这是难免会想想自己,对于我现在的状态,媳妇在家带孩子,一万的月薪到手以后的钱在北京这个城市生活确实也不高,当我读完笑来老师的这篇总结文章之后我的感想是,当我想自己的工资水平的时候第一个念头确实是和我之前培训的同桌做比较,他比我工资高,所以自然的我的心情就不好了。当我们思考一件事的时候真的太容易和别人比了,因为“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比较真的很影响注意力,读到笑来老师的两句话我才有一点好转“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要比也是比将来的自己,如果我们活在未来,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我们是不害怕比较将来的”,是啊,我总是想改变现状,挣更多,但是如果自己不成长又拿什么资本去改变呢?同桌现在工资比我高,是因为运气也好实力也罢,那都已经是事实了,要比也要比将来啊!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以上的话我说给别人听,别人肯定会紧接着问一句,这将来是多久呢?你要多久才能比他要好呢?我想这应该是我自己想要问的。再思考一步,追问多久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想要给自己一份安全感罢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记住复利的力量,让自己积累足以启动复利,那好的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改成“但求成长,莫问结果”
在留言中看到了有的同学对于“对手”“竞争”的一些看法,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关于“竞争”“对手”的一些想法,运用这几天学到的观点,在我的生活中应该是没有“竞争”和“对手”一说的,或者说在我的大脑中就应该剔除这两个概念。当我们提到这两个词语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对,就是战胜对方,把对方比下去,也就是说当你把别人当做“对手”相互“竞争”,那你和别人之间就只有你输我赢或者你赢我输的结局,而没有了共赢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会让你屏蔽掉对方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好,对自己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再有,我们来到世上这几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追求的是自身成长,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和别人竞争什么呢?我们要竞争的只有自己,与以前的你去竞争,看看每天有没有进步一点,用元认知能力去和自己另一个大脑去竞争,看看有没有战胜自己错误的思想。写到此,我突然想到这是不是有点老子“不争”思想的意味,越想就越对笑来老师越佩服
看了这么多的读者留言和老师的解答,有一个感受就是,笑来老师脑子里究竟有多少东西,总是能够针对每个人的疑惑说出让我佩服的解答,而自己在和别人交流或者写东西的时候总是要挖空了自己才能表达出来。难道这就是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复利的效应吗?那我要继续写,继续读,继续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