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书中有一段描述,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分为四个状态: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re OK.
在我们小时候的眼中,面对这个世界,都会发出感慨“我是弱小的,你也是和我一样弱小”(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随后我们会认识到,大人们、长辈们都是很厉害的人,“我错的,你们都是对的 ”状态。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各自有了各自的能力,在面对一些事情和问题都有了处理能力,就已经达到了“我行,你们不行”的状态。之后绝大多数的人反复游走与第二和第三阶段——“你行,我不行;我行,你不行 ”。大部分人都是无法走进最后一种状态“I'm OK, and your're OK ”,即大家都好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要进入第四种状态呢?
因为进入第四种状态,在发挥自身的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别人的优势,每当我们基于自己的优势,每发现别人的一个优势,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多一种可能性,多一种渠道,多一种合作机会,并且是基于双方优势进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以后基于公平交易的合作经济。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这也是增加我们生命的可能性的途径。
问题再次回来,为什么我们“见不得别人的好”?
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地要分出一个胜负,要分出一个好坏,从而我们在看待别人时,首先看到别人那些不好地方,而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这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想想看,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有选择性地选择别人的不好来评价。
另外,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大部分人采取双重标准:
- 看别人时,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 看自己时,注意的是对与好;
正是如此,大部分人一直都“安逸”地停留在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永远无法突破进入第四种状态。
现在我们“道理都懂,但这个事情很难做到”。怎么办?或者说哪种人可以做到呢?
答案是——那些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认可,才可能真正做到心平气和,进入第四种状态。
我们能力一般的时候,我们要赢得胜利,我们在不断在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并因此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的注意力都主动费心去比较,把注意力用在了“证明自己”上面,而且常常是“用力过猛”而导致“意义”变形。所以一旦我们达到了“不需证明自己”的状态,那么自然而然我们会做到心平气和,从而进入了第四种状态。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以走一条另外的路径:
第一,我们要尽可能地自我描述第四种状态的好处,也知道进入第四种状态的难度;
第二,使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让我们将投放在“证明自己”的注意力抽离开来,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长上面;
第三,有意识地忽略证明自己,并使用元认知能力看到别人的好;
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第二种和第三种状态时,我们就马上启用我们元认知能力设置一个弹窗机制:
- 这种状态不对;
-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上面;
- 若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看看别人有哪些是好的?做得很好的?以便我在他身上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另外,我们在之前也提过,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如果通过长远来看,我们对比的是未来,未来真的是谁胜谁负,真的非常难说,所以我们不应该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现在的“证明自己”上面,而是更加关注投放注意力在自身的发展上面。
最后,附上李笑来老师的一句话: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