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完了新的一期奇葩说,离婚改等到孩子高考结束以后吗?
我是带着我自己的观点去看的,嗯,就是父母要等到孩子高考完了之后再离婚,我的观点是这么大的事情,孩子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高考对于他来说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再把其他的事情压在他身上,他就会无所适从,会分散精力,没有办法专注于眼前的这个高考,而高考在中国现状之下,对于大部分人甚至一个家庭谁敢说不重要呢。整个赛程辩论过程当中,我都在保持自己的这个观点,其他人讲的有动摇的时候,我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我始终也和那些按红键的父母们一样,在坚持着自己的这个观点,一直到了最后我忘记是储殷还是庞颖发言的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我不但是个父母,我还是个孩子啊,我好像忘记我这个身份了,我先入为主的就在想我的孩子高考我怎么做,可见我把母亲这个身份在此刻确实看的比孩子这个身份重了。“父母”“孩子”“自己”看得出来我的固有思维还是没有将“自己”这个角色排在第一位的。我的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当时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爸妈其实也差点要离婚。我还记得当时我妈去学校找我,然后告诉我要好好照顾自己,她这段时间可能不在家。我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就是害怕恐惧,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也感受到了父母的那种无力和绝望。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能够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呢,我没有怪过我父母,是他们没有好的环境,好的婚姻,所以我才学习不够好,但这确实是影响我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保持这样的观点,后来看这个节目,就是如果我有了孩子,假如我和我的另一半要离婚,那我想我肯定会坚持到孩子高考之后。当我想到了,如果今天告诉我,我的父母要离婚,那我肯定是祝福他们甚至是鼓励他们离开不幸福的生活,各自去追求想要的日子,因为我妈和我爸的感情就一直不太好,妈妈属于比较强势的,然后会经常有吵架,爸爸比较喜欢喝酒,脾气比较暴躁,当我长大了那些年的时候,尤其是在我参加了工作,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就希望他们可以各自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会盼望着他们能够各自解脱,然后我不希望看到他们这么辛苦的在一起,而我还要为他们的辛苦来负责,都是为了我,所以才不离婚,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压力在我身上我感觉到挺大的,而当年的我确实没有这份自信鼓励他们离婚。所以我渴望他们可以获得自由。所以你看当我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跟我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我对于父母离婚这件事情完全就是两个态度的。
再看现在我已经为人父母了,我也有小孩,我在想,我到时候会怎么样。我一直在学习进步,如何爱自己,如何将自己照顾好,摆正需求不做牺牲型父母。但其实在选持方的这一刻,我依然延续了我父母的思想,今天的节目里蔡康永说认定既有价值,但是也要去创造新的价值。我们这一代父母是转折的一代,我们的爸爸妈妈对待我们的方式到了我们再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就与这个社会的进步不匹配了,我们如今的孩子的需求已经不是我们当孩子的时候那些了,所以我们不能延续父母的一些传统思想和牺牲精神。同样的,我们给予孩子的培养上面也有了更多的方向。我们不仅仅是在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我们更好的是培养他们怎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怎么拥有尊重,思考,批判思维,沟通,同理这些品质。这些是我们的父母不曾给到我们的,而我们恰恰又需要给到我们下一代的,这就需要我们自身自己去打破固有的陈旧观点,去学习新知,创造新价值。在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没有体验过被同理被支持被相信的感受,我不认为自己是可以面对那么大的问题和困难,而我们的父母教给我们的也是面对问题的时候推诿逃避忍耐模样。可到了我当父母的时候,我会要求自己去做一个遇到问题去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父母,而我的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他也会学会为自己重要的事情而负责,那我完全就可以相信等到他高考的时候,他不再是那个曾经一度害怕和恐惧的我,而是一个可以理解父母可以支持自己的人。今天蔡康永说到学习和高考是两回事儿,如果高考失败了,他只是在成绩上失败了,在其他的地方上还是需要学习的,比如说我要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我要学习,怎么在困难面前勇敢的面对。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高考可以教会孩子的。这也让我更加的思考了一下我教育孩子的初心,我究竟是为什么,我仅仅真的是为了让他在小学考满分,仅仅就是为了让他坐姿端正,上课不跟老师顶嘴吗?教育的初心不可以为高考让步,成长的规律不可以向分数低头。我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如何在保持初心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而让孩子习得更好的生存技能和本领呢。这一定不是一个对立的问题,我要找到他们可以兼容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