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在《围城》里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对于大学里的爱情,却更像是个极乐世界,它吸引着无数少男少女,所有的人都冲破头脑不顾一切的想进去,可是却鲜有人想出来,最有意思的是还生怕自己进去晚了,挑不到合适的人。
回想一下,我想近乎所有的人在未踏入大学前,都有这么一个奢望:奢望在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大学遇到自己的另一半,一起携手漫步在杨柳依依下,一起依偎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中。更有用心者说出文艺版的就是:“在对的地点,对的时机,遇到对的人,此生足矣”。这几乎是所有在高中压抑已久的怀春男女所共同期望的,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当我进入了大学后,却发现事实却不是如此:人人以为大学是感情圣地,是花前月下,可是,进来后才发现只不过是大多数感情失败的人为了保全颜面凭空捏造出来的,大学更多的是大多数人的白日梦工厂,整日无所事事,整天胡思乱想。
问一下主动想谈恋爱的人,得到的答案不外乎如下:为的只是在寂寞孤独时有个陪伴的人,为的只是在自己受伤受到挫折的时候有个人可以安抚自己,为的只是需求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或者是为了解决性需求。
可是,在我看来,这不是爱情,这更像是一场市场分配中的供给需求。你因为缺乏它,所以需要它。因为它会供给你上面所提到的那些需求。 你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只会认为只要我们2个人真心相爱,所有的一切便无所畏惧,这仅仅是你单方面的意淫罢了。爱情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因为你缺乏它,于是你就想法设法的得到它。如果得到的过程比较容易,便有了女人口中那句话并且视为真理:“男人如果太容易得到你的话,便不知道珍惜,所以如果你想让他珍惜你,就要不太容易被他追到”; 如果这个得到的过程比较艰苦困难,你便知道来之不易,倍感珍惜,对她百般殷勤,而她便慢慢接受你的这种给予,最后形成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依赖” ,2人从此便拉拉扯扯,连绵不断, 于是便有了现在你们所谓的“爱情”,然后你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爱情”。我觉得大多数人的爱情皆是由此得来。
在我进入大学后,有学姐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如果你想在大学里早得到妹子,我只对你说一句:那就是早早下手。看准了便下手,不要犹豫,妹子就是在这种左顾右盼、犹犹豫豫中流失掉的,可是妹子不是星星,仅在夜晚才发光发亮;而是月亮,白天依旧存在,只不过未曾引起注意罢了,错过了你,后面还有许多主动献花追求的。起初我对这话不以为然,可是当我看看至今单身的自己便彻底明白了这句话,更何况这是在男女比例悬殊的工科院校呢?真的是:“怕自己晚了,没人可有”。我不禁怀疑难道爱情就像种萝卜?一人一坑,进去的晚了,要不就随便找个坑种上,要不就没坑可种?看到这种情况,真叫人唏嘘不已啊!
在我看来,大学里的爱情大多数不能称之为“爱情”,只能称呼为“谈恋爱”。为了爱而谈,为了得到某种需求而谈,这种建立在“供给索取”的基础上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因为它就像资本主义市场分配一样,随时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一旦某一方不再有需求了或者不再供给了,便出现了爱情中的“经济危机”。
爱情正是因为稀缺,所以人人都渴望得到它,爱情正是因为难得,所以值得人们歌颂。可是当人人都追求它,都容易轻而易举的得到时,它便变得不再那么高尚美好、变的一文不值、最终被人所抛弃、沦为只是为了繁衍后代的“性奴隶”,这才是爱情最大的悲哀所在。
不少人都把“爱情”当作大学里最后救命的稻草,企图通过“爱情”改变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可是,殊不知你只不过多了一个和你一样愚昧无知的同盟战友,最后产生的效果只有一个:1+1>2。
钱钟书说过:哪有什么爱情,爱情多半是生殖上的冲动。是啊,人非圣贤,谁又没有七情六欲和性需求呢?我想所有伟大的爱情起初不都是基于这种生殖上的冲动才产生的么?所谓的一见钟情不都是性的欲望么?无论是伟大的爱情也好,卑微的爱情也罢,都是一种生活。对待生活,就要像疯狗一样,充满激情,即使爱情是卑微的,因为生活不是。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爱情更像是一场赌博,当自己人品积攒到一定、运气极佳的时候,通过生殖冲动这把底牌一把梭哈堵对了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其余的都只能叫做“谈恋爱。但是为了生活,人们还得苟且的爱着、活着,因为无可奈何而又无能为力,就像大话西游末紫霞仙子说的那句话:你看他好奇怪啊,好像一条狗啊!人人都在这种固有的模式下谈爱和生活,而你又怎么能做到让自己保持清高不落旧俗?常在岸边走,哪有不湿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