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治家整治,他家的房屋都收拾的很清爽,窗明几净,它有几间空房,言外有几颗梧桐,室内木炭,记住。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5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我很欣赏这5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隐逸之气了,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徐静,唐人诗云,山中西晋官昭锦,松下清斋、折鹿葵,洗净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竟不是一味的估计不闻世事。
我很欣赏宋茹的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十家姓与人同,为静才能关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性质。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大概有10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
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做一个多小时,虽是柔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做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
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幅小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这是他家的野藤,花石游分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风筝,现在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的这段题记是用京东新题写的,字画阶级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
如白石老人题话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读汪曾祺老师的文章一直是一种享受。文字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性格,看得出汪登奇老师的性格非常的内敛,也非常的纯净。就像他写的人间草木。两人会不由自主的在他的文字中静静的游走。仿佛置身于一片森林当中,观察的这些一草一木享受着人间的寂静与温暖。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冥想,大体的意思也就是找一个地方静静的坐着,如和尚带的料理打坐一样,让自己的身体尽可能的放松,而自己的思想却在大自然的空间里游走,可以选择以前的事以前的人或物,或者在畅想着未来,感悟着现在,总之这种影响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灵感的,为自己的写作添砖加瓦,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放松。真是两全其美的事。
然而现在的人是很难找出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做这种苦思冥想的事。我曾经也尝试着去静坐去冥想,然而总是被一些尴尬的事情所打扰,即便是将电子产品锁在抽屉里,自己坐在床上,刚要开始静坐,门外便会有人敲门,只好放弃静坐,选择与事事同流合污。
现在的我,想要冥想,想要去静坐是无法实现的事情,所以我畅想着未来等到有一天,我老了,60岁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我退休了,那么我就想着自己在院子里种一些花花草草,然后每天都沉浸在读书当中,不累了就去静坐去冥想,然后再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笔写出来,这种生活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