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摘录:
1、通过对各种心理现象的思考,“原生家庭”广为人知,从家庭养育出发,聚焦点放到“自我”,深刻的感知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2、到底什么是自我?或者反过来问,什么是没有自我?
3、所谓的“好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破坏了自我,最终这种破坏也转向了他人。这种“好”,容易变成对自己人生和心灵的破坏,这是一种经典的自我没有形成的现象。
4、另一种没有形成自我的经典现象,和“好人”正好相反,就是极度在乎自己,我称之为高自恋者。人都是自恋的,高自恋者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自己欲望的在乎程度。极度在乎,为了赢,可以不惜代价。因为没有形成,所以在每一个细节上发出的动力和意志,都是“我”。一个细节上的具体意义上的“我”的死亡,就等于是“我”本身的死亡。死亡,这件事多可怕,自然就执着地想要赢。
5、“好人”和高自恋者,正好是相反的两个方向。好人”,一辈子都在灭欲望,灭隐私,灭自我,想换取在别人眼里的好形象。高自恋者,对欲求非常执着,想得到的是别人的配合。因为“我”没有形成,于是总是去关注“你”,想从“你”那里得到存在感。存在感,是一个抽象的哲学词汇,“我”可以存活的感觉。如果基本形成了,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自我形成了。
6、所谓自在,也很简单,把这个词拆开来看看,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或者说“自己在”。
7、自我没有形成的人,因为活在“我”随时会死去的焦虑中,会变得很敏感,好像每时每刻在每一种关系中,都藏着“生死之战”:到底是外的“你”胜利,还是内在的“我”活下来。这里说的“关系”,不仅包括人际关系,也包括和事物乃至世界的关系。
8、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对任何人而言,形成一个抽象意义上的自我,都是伟大的里程碑。
9、初生儿,从理论和体验上去观察、感知,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到底该怎样逐渐活出自我。
10、评论陈阳浩:超越感觉的4个阶段:一、我不好,你也不好;二、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三、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四、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启发思考:
1、现在随手搜一下,关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闹剧很多,原生家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变好或者变坏的案例,再深挖下去,聚焦到最小的个体身上,聚焦到“自我”,原来大多数人痛苦的根源是“自我尚未形成”。
2、人,自性圆融,在我们直接去看答案以前,先问一下自己,什么是自我呢?又或者,什么是没有自我呢?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看老师的思考,会更有自己的侧重点。
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老好人”,若是一直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会形成思维和身体的不一致。有了付出感,更期待得到回报,求而不得,会容易招致这个念头的毁灭。想到,现在的很多家长,若是活这一生,只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关系很容易形成家庭枷锁。反而是,那些活出精彩自我的家长,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形成正向的循环。
4、高自恋者,好人的反面,没有形成自我,因而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动力和意志,都成了自我的延伸。曾经见到过这种争吵,当时只觉得是无理取闹,现在看来,因为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个人在面临着个人意志的死亡和焦虑。和这种人,没必要在观念和事情上,逞一时之快,很多悲剧的起源,需要觉知和智慧的加持。
5、不管是好人还是高自恋者,都需要存在感的滋养,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特别喜欢杰弗瑞·萨德博士所讲,治疗不是技术,而是赋能。在他人身上发现细微的东西,赋予意义,回馈给对方,守护着对方的存在和天赋。相信这种守护所带来的滋养的能量是巨大的。
6、自在自在,如来如来。自在就是和自己在一起,就像关系本体论中所讲,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与他的关系是经常。我们在不断的克服“我与他”的关系中,创造更多的“我与你”全然相遇的瞬间,当然这包括“与自己相遇”。
7、关系的启发:我们总是在模式循环之中,我与你的关系,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也是我和其他事物乃至世界的关系。
8、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一句特别美的话。以我观物故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你看到世界的样子,就是你内心的样子。
9、人生这场修行,从理论和体验上去观察和觉知,逐渐活出自我。
10、关照内心,人的四个心理阶段,更大的尺度,会有更大的包容。
一、我不好,你也不好;
二、我不好,但是你挺好的;
三、我挺好的,但是你不好;
四、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总结:
1、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
2、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每个人的故事千奇百怪,社会现象光怪陆离,回归到每个事件背后的人,都是人的问题,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