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管理教育
为什么“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

为什么“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

作者: 冷莉莉Lily | 来源:发表于2017-08-12 11:38 被阅读1698次

    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什么?你不相信?那么看看百度搜索结果,只要输入“七八岁”,搜索栏就会出现很多条诸如“为什么七八岁的孩子讨人嫌”的信息。可见有无数的父母曾为此深深地苦恼,并上网求助。

    为什么七八岁的孩子会如此“讨人嫌”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讨人嫌”主要指什么?进一步打开求助者的信息看具体描述。综合一下,以下表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讨人嫌”主要是指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自以为是,有时还振振有词,甚至让大人无语。大人明知孩子是错的,就是无法说服孩子,于是认为孩子是故意叛逆,不讲道理。孩子此时就“讨人嫌”了。父母可以接受孩子无知状态下的各种错误惹的麻烦,但是无法接受孩子在知的情况下胡搅蛮缠。但是孩子真的是“知”吗?孩子的话在大人的世界里是错误的观念,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呢?他们是要诚心惹父母生气呢,还是只是在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语言世界?本文尝试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解释。

    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听说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的语言不再局限于描述那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开始慢慢地尝试使用抽象化的形容词和名词。父母们也开始渐渐地习惯于用对等的方式跟他们交流,并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日常跟孩子交流过的概念,孩子们都懂。孩子自己也以为自己懂了。但事实是这样吗?先看一个例子。

    一次,阳问我,下午会下雨吗?我说看样子不会下雨。结果下起雨来,阳马上跟我说“你骗人,你撒谎!”他那种表情和语气俨然是道德审判,绝不是开玩笑呢!在他现有的语言世界里,那就叫“撒谎”呢!看出问题来了没?如果是你,你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如果此时不进行任何解释,他真认为这种行为就是“撒谎”这个词的一种表象。若他眼中地父母道德有问题,估计以后也没法以身作则了。如果生气地跟他说:“我没撒谎。”并开始情绪上的较量和数落,就变成“孩子讨人嫌”了。我跟他说,“撒谎”这个词是指明明知道真相,却还要刻意隐瞒,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我在说下雨的时候,只是在做一个预测,并不知道真相。这种情况只能说我预测有误,但不能说是“撒谎”。如果我明明知道外面没下雨,却故意说在下雨呢,那就是撒谎。他虽然似懂非懂,但是情绪不再像之前那样坚决了。

    再举一个例子。

    一日早晨,阳说:“妈妈,我昨天说过了,我今天要听5个小时的故事。我要守诺言,所以现在我要开始听故事了。”这个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随后,我和他爸一起给他分析了“计划”和“诺言”的差别。

    以上两个事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孩子对抽象名词“谎言”和“诺言”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他对“谎言”的理解是:只要和事实不符的现象都称为谎言。他对“诺言”的理解是:只要说过的话就是诺言。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抽象的名词,这些名词的含义非常丰富,但同时又有很多的条件限制。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他们很困难,需要在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们互动和适应。这些词汇在它们被正确掌握之前早就潜入了孩子的世界,集中出现在七八岁的年龄段。从以上两例中,可以看出孩子在这个阶段使用抽象词汇的特点,那就是忽视了词汇使用的限制条件,只是注意了词汇表面指向的结果。这当然是由这个年龄阶段的思维局限所导致的。孩子自然是无法意识到这些的,而且很多情况下,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因而不仅不能理解体谅孩子,还以为孩子故意在和自己唱反调。细想来,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好不容易,内心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委屈。

    以上两个例子属于比较显性的抽象名词含义理解偏差的现象,还比较容易识别和处理。当父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解释清楚后,孩子一般能理解。但孩子要完全掌握那些抽象概念,还需在后续的一系列事件中不断进行磨合和完善。

    还有一类更隐性的情况。例子如下。

    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我所建议的东西,阳都要拒绝。虽然我明明知道他想要什么东西,他偏说不要;明明知道他想做什么,他偏说不想做。比如,早上,我问:“阳阳,咱们早上吃煎鸡蛋,好不好?”我知道他喜欢吃煎鸡蛋,所以这么提议。没想到,他说:“不,我想吃煮鸡蛋。”下午我又问:“咱们吃完晚饭,带你下去玩弹弓好不好?”(这几天他正沉迷于弹弓呢,天天就盼着下楼玩呢!)但他却说:“不,晚上我不想下去,就想在家下棋。”我当然不忍心看着他因为自己心里的某些东西作祟而做违心的事情。但开始,我并没有戳破,而是完全尊重他的意见。于是早上,我既煎了鸡蛋,又煮了鸡蛋。他后来悄悄地吃掉了煎鸡蛋。晚上,我啥也不提,按他的意思陪他下棋。第二天,第三天这样的事情仍然层出不穷。凡我提到的,不管是他喜欢还是不喜欢的,他都会拒绝。于是有一天,看他刚拒绝完我的好意又有些失落的时候,我说:“阳阳,你是不是觉得如果接受我的建议,就变成被人指使,自己没有主见呢?”他像找到知己似的,马上转忧为喜,说:“是啊!我要是听你的了,就没有自己了。”我说:“一味地否定和拒绝别人,并不代表找到自己了。真正找到自己应该是你掌握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的权利。你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来选择“拒绝”还是“接受”建议,才是找到你自己了。只是为了拒绝而拒绝,那才是没有自己呢。而且,你还会因此而错失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煎鸡蛋和玩弹弓。”阳阳点头表示默认。随后我又说:“爸爸妈妈一向尊重你的意见和选择。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只要是按照你的心愿做事就行。”这次谈话过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是很多时候他的第一反应,还是会抗拒的,但是他会停几秒,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时他的意见就是他内心真实的需求了。

    以上事例,同样是孩子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只不过不是以“词语”的方式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内化在他的行为中。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很可能就直接将孩子定性为“不听话,叛逆”“讨人嫌”等,并训斥,责骂孩子,和孩子形成对立。

    这个阶段对于孩子和父母都比较艰难,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和互动,孩子才能渐渐明白抽象语言的真实含义。没有这些冲突,孩子的思维也无法获得发展。若不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父母可能会陷入和孩子的情绪对立中,影响亲子关系。若你明白所有的冲突都源于孩子概念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思维局限,就会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孤独和无助。他们一方面要努力地融入社会交往,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地保持自我独立性,真不容易!

    七八岁的孩子真的“讨人嫌”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nd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