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管理
自省、共勉 | 小桥音乐会上喧哗的小男孩

自省、共勉 | 小桥音乐会上喧哗的小男孩

作者: 冷莉莉Lily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10:13 被阅读259次

    昨晚小桥,有家长朋友带学龄前儿童入场。一个小男孩站在观众席最前面,毫无忌惮地大声说着话,全然不顾台上有人在演出。我注视着他,企图用目光告诉他,他的行为引起了别人的注视,他的行为不合时宜。

    让我诧异的是,在我们目光交互的一刹那,小朋友的目光马上变成了防御和抵抗。如果开始,他还是无意识地习惯性大声说话,那么在目光相撞后,他则变成了刻意地捣乱。我立刻意识到我的注视让他感到了不友好,于是立刻走到孩子跟前,俯下身,边抚摸着他的头,边轻声微笑地说:“节目是不是很精彩?我们可不可以只看,不说话呢?一起试试好不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安静地看演出。”小朋友马上放下了防备,羞涩地笑了,然后点点头,开始安静地看起来。

    此时,在电脑前,突然想起孩子目光由倔强变温和的样子,心里一暖,同时又深刻地反思: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对突发的不适宜的行为表示不接受或者责备,而不是理解接纳基础上的引导和对话,这种责备在先的潜意识会阻断内在深层次的链接和对话,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粗暴的对抗,失去自我的服从或者阳奉阴违的讨好。

    以上这些道理,很多父母和老师都懂,尤其是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父母和老师都懂,但为什么在遇到具体事件时,就会完全走形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被外界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所裹挟。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效果好不好?结局是否完美?当我们把这些当成第一位时,面对突发破坏效果完美的事件时,自然而然就会失望、愤怒,从而忽略与之相关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我们把焦点聚焦到需要我们引导和帮助的孩子上,而不是事件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上,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本文讨论的问题不包括事件流程和制度方面)

    这么说,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很重要。如果老师教学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如果小桥音乐会不能让孩子体验到突破和超越的感觉,你再理解和接纳孩子,也无法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用外在固定的“成功”标准作为评价和对待孩子的方式,还是基于理解尊重孩子起点,将其逐渐引领到他所能达到的地方。

    作为个体,我怎么在现实生活中将领悟到的东西活出来?我给自己的告诫是:无论遇到什么事,脑海中先聚焦与事件相关的人,情绪上先理解和接纳,继而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找出症结,和当事人一起确定方向、目标,达成临时性共识,然后共同寻找实现目标的对策及相应的反馈和纠偏措施。

    作为群体,我们怎么营造我们所期待的大环境:聚焦于人而不是事件结果?仍然以小桥音乐会为例,不要以电视里明星的舞台效果来评价孩子们的演出,而要看每个孩子,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超越、突破。舞台上可能有孩子羞涩地不敢抬头,可能有孩子做错了某些动作,有孩子唱错了词。但这可能是某个平时说话都害羞的孩子第一次鼓足勇气上台,也可能是某个四肢发展不够协调,某个五音不全的孩子练了很久的结果。为什么每次小桥,即使不够完美,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热泪盈眶?因为,我们懂得孩子背后的故事。因为懂得所以欣赏。

    我们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将要被雕塑的人,必须处处如履薄冰。自省、共勉!

    大唐双语第一期小桥音乐会(齐唱校歌时,有孩子泪流满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省、共勉 | 小桥音乐会上喧哗的小男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v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