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切皆可设计

一切皆可设计

作者: 千江映月 | 来源:发表于2016-06-10 02:07 被阅读0次

    一切皆可设计
    --------记一次Design Thinking工作坊

    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是最近几年很火的概念,我虽身为码农,却也有幸参与了产品设计圈的一次工作坊,收获挺多,觉得有必要文字记录一下,既为分享,也为整理。
    先看** Design Thinking **的定义,来自维基百科:

    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论,透过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各种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IDEO设计公司总裁[蒂姆·布朗]曾在[哈佛商业评论]定义:“设计思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考虑人的需求、行为,也考量科技或商业的可行性。”
    设计思考,与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thinking)相较之下,在“理性分析”层面是有很大不同的,设计思考是一种较为“感性分析”,并注重“了解”、“发想”、“构思”、“执行”的过程。目前多数教学都将设计思考过程,浓缩成五大步骤“同理心”、“需求定义”、“创意动脑”、“制作原型”、“实际测试”。

    乍一看,都是老生常谈,找不到能让它火起来的理由。直到亲身体会之后,我才体悟到这套理念的特别之处:

    • 设计活动有步骤和流程可依
      这意味着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法可依。当我想通这背后的含义时,我激动万分。这表明一个完全没有艺术细胞的人,只要依据设计活动的流程,同样可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设计。这简直是理工男的福音啊!


      设计的五个步骤
    • 设计灵感更多来自感性和直觉
      前一句刚带来福音,那这句话就是浇冷水。设计灵感不是编码,别指望通过理性思考推敲出来。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找出来呢?专家们说是感性和直觉,我认为还需要加上联想和交流。我敢这么说,也是来自本次活动的体会。

    灵感来自联想和交流

    废话少说,直接上例子,最好的例子当然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练习,课题是:如果我们要举办一次IT社区活动,如何能让参与者主动分享活动经历,并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在导师Michel给我们讲解完"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之后,我们开始分组讨论,每一组独立按这些步骤完成课题,我有幸和两位产品经理“燕华”和“宾宾 ”分在了一组。事后想想,产品经理果然比码农更懂设计,有这两位带队,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一步:同理心
    按照“设计思维”的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情感代入,假设我们就是就是参与者,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路和愿望。于是我们重走参与者之路,想像自己从未到会场到最终进入会场的心路历程,下文是我们列出的各种可能性:

    • 快到会场时

    • 位置在哪里

    • 会不会走错了

    • 人多不多

    • 刚进会场时

    • 好紧张,好多人都不认识

    • 好兴奋,可以认识好多人

    • 有没熟识的人,过去聊一聊

    • 组织者是谁

    • 我的位置在哪里

    • 进入会场后
    • 想要自拍,有没地方可以拍照
    • WIFI密码是多少
    • 好多人在旁边看,自拍时好尴尬
    • 没有自拍的欲望

    这一步我们只是描述现象,不谈论解决方案。事实证明,过早的寻找解决方案,会导致视野受限,创意受限。而这一步骤让我们避开这个陷阱。


    第一步-同理心

    第二步:问题定义
    这一步我们需要寻找交集,就是活动主办方和参与者的愿望的交集。

    • 组织者的需求:
      希望借助参与者传播本次活动,达到让更多的人下次来参加的目的
    • 参与者的需求
      有晒朋友圈的欲望,表明自己来参加过“活动”
      问题导出
      怎么能让更多的参与者主动拍照,自拍照片中要有本次活动的主题,并主动发到朋友圈,同时又要控制组织者的成本?
    第二步-问题定义

    第三步:创意动脑
    这一步导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先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于是我们从第一环节中,挑出我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化解自拍的尴尬
    我们自由的往白纸上写上我们的点子:
    “入场时由组织者引导,告知哪里可以拍照”
    “由几个组织者当托,在台上自拍”
    “在活动规则里说明拍照是一个活动环节”
    很明显这些点子都没什么特色,我们需要寻找最让我们满意的灵感。当我正习惯用码农的推理方式寻找解决方案时,宾宾同学百无聊赖地写出:
    “拍照参与抽奖”
    这一下子启发了我,我联想了平时逛商场常遇到的,于是在纸上写出:
    “免费冲洗照片”
    小伙伴的热情也都被激发起来了,大家都一致认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灵感,两位优秀的产品经理一下子就把方案头绪理清楚了:“我们可以在活动规则说明,每位参与者提交一份现场的自拍照,就可在会后得到一份包含自己照片的精美的像框”。为什么免费冲洗照片还不够,还需要送像框?注意到第一步骤时,我们就考虑过有很多男同胞确实没有自拍的欲望,但是说有纪念品送,相信愿意参与的人就非常多。

    第三步-创意动脑

    第四步:制作原型
    这里我们继续推敲方案的每个细节,列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参与者如何把自拍照发给组织者
    • 照片如何冲洗出来
    • 照片洗出来之后,如何把照片和名字对应上

    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优先考虑最节省人力物力成本的方案,最终我们整理出了完整的流程方案:

    • 在会场入口处,帖一张活动指南,说明每名参与者只要把活动现场自拍照发给组织者提供的微信帐号,同时附上自己的姓名,就可以在会后领取一份精美的像框
    • 微信号采用个人号,这样如果有人只发照片没有姓名,我们可以及时和他对话
    • 租一台打印机放在会场或者跑一趟打印店,都好办
    • 像框里不但有照片,还要附上某某人参与某某活动的字样

    两位产品经理展现了优秀的文笔和美工能力,迅速的书写好了活动章程,并手绘出了微信帐号的图标,还有** WIFI 密码 **。没错,我们在第一步骤所列出的内容,在源源不断为我们完善细节提供重要的参照。

    第四步-原型制作

    第五步:实现测试
    由于是工作坊,这一步不可能准备得很齐全,演练过程本身没啥好说的。比较有映像的,是导师一直提醒我们,要建立测试验收指标,这样才能检验我们的方案是确实有效的。当然这里我们的验收标准非常直观,那就是看我们总共收到了多少份照片,发出了多少份像框。
    细心的读者可能看出来了,我们这方案实际上还是有一点瑕疵。主办办真正的需求是朋友圈的口碑传播,但我们现在只作到了让参与者拍照片,是否会发到朋友圈,我们无从知道!当导师问我们如何保证每个拍照者会自动把照片发到朋友圈时,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说,我们认为只要自拍照足够好看,参与者就会主动这么作。导师表示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一下,当时我并非领会。然而行笔至此,我不禁莞尔,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在朋友圈求点赞,他们要集满多少个赞...?原来这背后都商家在检验线上传播效果。

    第五步-测试验证

    结束
    至此,“设计思维”的流程已初步过了遍,相信大家也看出了几个步骤为什么是这么设计的含义,尤其是第一步,常被我们忽略,其实是至关重要。另外要注意到,并不是一次流程走完就一定能产生优秀的设计,完美的产品,必然需要多次的流程迭代。

    说点感悟

    • 为什么这几年“设计思维”特别火
      如马云所说:未来社会将不会有两家生产相同商品的厂家。工业制造能力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年代,同质化的商品已没有市场竞争力,只有创新性的产品,才能取得生存机会。
    • 一切皆可设计
      设计思维,并不仅仅用于产品功能的研发,还适用于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成功的产品,早就不能以提供功能为目标,还应满足消费者的隐性诉求,例如:“品味”,“价值观”,“归属感”。这也是设计思维为什么强调要“以人为本”,强调“同理心”。这些都已经进入了“人性”,“文化”的范畴
    • 创新,不是应该首先追求技术突破吗?或者说,如果一家公司的技术足够牛逼,是否可以不去关注“人性”,“文化”这些虚无的东西?
      正如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所说的,依赖技术具有极大的风险。事实情况是,只有极少的技术创新为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这可以从施乐PARC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的身上得到验证,他们都曾经是最强大的技术孵化器,如今都已衰落或不复存在。
    •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这里不想细说,直接展示一下本次工作坊的导师Michel的职业生涯转变之路,一图胜千言,大家细细品就可以明白怎样的技能才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Michel的职业生涯演变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切皆可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nj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