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云因为说了关于996的一些话,引起舆论风波。这让我想起网上的一个段子:
深圳有一家奇葩网络公司:五点半下班,六点半有公司班车,没人逼你加班,但是为了能体面地坐着一人一座的大巴回家,大家愿意主动加班一小时;
六点半准备坐班车时,就会想起另一条制度:8点钟有东来顺的工作餐:样多,管饱,有水果。想想坐班车回家还得自己做饭,那就再主动加班一小时,吃了工作餐再回家呗;
8点钟吃完工作餐准备回家,又想起一条公司制度:10点钟以后打车报销。一天干了十几个小时,谁还有力气挤公交?那就再主动加班两个小时呗。
这个公司特人性,从不逼着员工加班。
虽说是段子,但这个公司真实存在,就是腾讯。与阿里巴巴一样,腾讯多次成为“年度最佳雇主”。很多应届大学生如今仍然梦想着毕业能够进入这样的公司。
996说白了就是加班。在笔者本科毕业的2000年前后,进入能加班的公司,意味着令人羡慕的收入: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律师行……那时候,大多数的国内企业都是上固定班、拿死工资。
如今,中国的企业也开始牛了,走向世界了,所以加班的话题开始引人关注。那么马云所说的996就是指加班吗?
我们先看看马云在内部讲话时是怎么说的:
你选择了一个排名第一的公司,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最少有5000万家企业,你不选其他的,选择了这家公司,这个当然不一样了……
所有加入阿里的人,三年以后就不一样,五年以后就不一样。十年以后的阿里人,去任何地方,我们都放心。我们肯定要练出这个本事,但是这十年你要练出来,就是要付出超越常人的代价。否则你来干什么?
他还说,“我不为996辩护,我向奋斗者致敬”。
所以,马云说的“996”,本质是个成长的话题。和劳动法、人性化、公司福利、不休息就没有创造力……都没关系。要成长就要付出代价,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样的工作凭什么会轮到你的头上?
笔者当然不支持加班文化,但同样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最好”的工作情境,更加赞美那些做事精益求精而非简单应付的职业工作者。对于大部分工作结果来说,老手一眼就能看出做事者的付出。而对于从业者来说,用心地做好一件事情,可能比做100件事的收获都大——既收获个人成长,还能赢得上级心理的加分。
曾经接触过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文案创意人员。据她说,客户有时候条件极为苛刻,48小时之内就要拿出比竞品还要有创意的文案。客户的代表陪着你一起加班,文案创意被一遍一遍地否定,有时候甚至连续两天不睡觉。但是一旦获得客户认可,你的机会就来了,客户会把更多机会交给你,你也能给公司带来更多价值。她的老板就是这么熬出来的。
很多时候,抽象地谈“给生活留出空间”、“对员工要有更多关爱”毫无意义。公司如果裁员,肯定最先裁掉“性价比不高”的职员;公司如果垮了,你去哪里获得“关爱”?
曾经有个与之类似的话题——快乐教育。当年,从官员、专家到学校、家长,言必称“快乐教育”。后来终于搞清楚了,原来“快乐教育”只是部分州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方法,很多时候用在有色人种身上。美国精英家庭也拼“学区房”,这些家庭的孩子课后也有一大堆作业,课外班种类更多,高考要进入常青藤同样脱一层皮……
国内的家长也不傻,有点责任心的从来都没放松过孩子的教育。只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们喜欢这类新概念,因为他们不会为你的孩子负责。
当然,路都是自己选择走出来的。就好像996,你完全可以选择不进入有这种文化的公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