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最近老师要求家长配合讲解论语。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关注家风和家教对人的影响问题。
《论语·学而第一》中这样一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要听父亲的,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一直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表面看来,这句话在谈“孝”,但其中的“父之道”其实就是父辈遵循的行为价值观,不违背这样的价值观才算是孝。这不就说的是家风和家教吗?
现在有很多家庭教育类书籍,里面都提到,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从小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所以家长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一般来说,如果家长爱看书,孩子也会喜欢读书;家长动手能力强,孩子也愿意做手工;家长天天运动,孩子也不会闲着。这就是“熏陶”的含义。
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的道德水平,才是决定孩子今后是否有所作为的关键。孔老夫子非常敏锐地看到这一点,所以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只有做到了孝悌、谨信、泛爱、亲仁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后,有富余的精力再学习知识。这就是“以德为先”的思想由来。
不过,现在很多家长却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多学习一些技术、知识才是更加重要的,思想品德那些都是虚的。于是,各类学习培训班遍地开花,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工作交给了别人,自己等待摘取子女成才的丰硕果实。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成才的影响才是最大的,正所谓言传身教。
有些贫困地区家庭的孩子,学习环境恶劣、没有更多的课外辅导和丰富的才艺,为什么也能考入北大、清华?这些学生的父母往往拥有朴实无华、谦虚谨慎、勤奋上进的品格。那些不管子女教育的教授、高官、艺术家们,其后代倒是出了很多“坑爹”的典型。
近代以来,家教、家风做得好的名家当属梁启超,就是那个写《少年中国说》的大才子。梁启超有九个子女,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三院士”就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其他几位子女都是各领域专家: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被称为“中国最牛的父亲”。他教育子女亲力亲为,注重细节,从其家书中就能窥见一斑。梁先生毕生爱国,他的爱国思想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在他九个子女中,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面对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国内。
由此可见,家教、家风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决定个人前途的秘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