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事君之礼

孔子的事君之礼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08:21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0-1-11-1

原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白话】君上所赐的食物,一定正席而坐先品尝品尝它。君上所赐的生肉,一定煮熟后才供养祖先。君上所赐的活物,一定养起它来。

【思考之一】孔子的事君之礼是怎样的?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食指熟食。《正义》说,“食是熟食,虽为君赐,然来自外间,恐有不洁,或兼有馂馀,故不敢以荐(不先供养祖先)。”先尝:先尝一尝,表示敬君之惠也。《正义》说:“己承君赐,当先受之,若未尝,不敢颁赐于人,恐亵君惠之意。”鲁国国君赏赐给夫子熟食,夫子一定要将坐的席子重新铺端正了,然后再尝一尝食物的味道。“席不正,不坐”,如果地上铺的席子没放正,夫子是不会坐的。《集解》说:“正席先尝,敬君惠也。”就如同国君在面前一样,夫子在接受赏赐的食物时,会当着送礼人的面,尝一尝味道,以此来表示对国君赏赐食物的接受和感谢。试想,夫子此时的内心一定对国君在国务繁忙时还惦记自己,赏赐自己熟食很感恩,充满了恭敬。由于内心的恭敬,外在的礼就显现出“正席先尝之。”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腥”,指生肉。“荐”,进也,此指献祭。是指将生肉煮熟后先供养祖先。钱穆:“熟而先以荐,郑重君赐。”《四书解义》说:“君或赐以生肉,必烹调使熟而荐之祖考,荣君赐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君赐给夫子生肉,夫子一定会把生肉煮熟了,先用来给祖宗上供,供养祖先。国君赐给夫子生肉,这对夫子来说是一种荣耀,但夫子饮水思源,认为他的荣耀是祖先给他的,所以他“熟而荐之”,把生肉煮熟了先去供养祖先。

君赐生,必畜之。朱子曰:“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四书解义》也说:“君或赐以生牲,必畜之于家,无故不杀,仁君赐也。”《礼记·玉藻》说:“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如果国君在平日没有理由,是不能够杀牛的;大夫,是不能无故杀羊;读书人,更是无故不能够杀狗杀猪的。所以“必畜之”。江谦补注说:“此即孔子之护生戒杀。”夫子收到了这样的赏赐,会想到:国君的好生之德和仁慈。为人臣子收到这样的一份礼物,也必须以仁心去对待。更重要的是,也必须用这样的仁心,去关心天下的百姓,去厚德载物。

这一节从三个层次,体现出国君对臣子的一番用心:国君赐食,是慰问夫子本人和家眷;国君赐腥,是慰问感恩夫子先人;国君赐生,是让夫子自备,方便在祭祀时可以随时用上。而夫子作为深知礼的圣人,当然作出与此相应的观待,既在内心明了国君背后的意趣,又在身体行为上作出最恰当的处理和安排。

【思考之二】为什么要对领导修敬?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儒家修学的终极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五伦关系中践履实践,下学而上达。君臣关系是五伦中重要的一伦。“为人臣,止于敬”,做下属的,要把对领导的尊敬,作为行持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止于至善的必要前提。五伦关系有一样做不到位,都不可能止于至善。

对领导有失尊敬,对于修学大学之道固然无法止于至善,就是对于事业的发展也颇为不利。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纵然是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为什么?这与他对领导缺乏敬意不无关系。尊敬领导,尊敬上级应当是大家的共识。如何得体地表达对领导的敬意呢?本章中夫子从几个方面亲自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思考之三】我们平常对领导如何表达敬意?学习本节后,准备怎么去修正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后学者虽然不能在外相上效学夫子,但也要从内心从根本上下手,去感念领导上级的恩德,《孝经》里讲:“礼者,敬而已矣。”对他们在内心上有真实恭敬的感受,自然而然在言行上面就能够呈现出合宜之礼。古代的一些礼仪也许对我们现在已经不适用,但夫子对国君的尊敬和忠心,还有他那颗感念恩德的存心,却是我们后人要效学的。

内心提起敬意,这是根本。至于行动方面,现代人坐的不是席子,那我们可以把椅子、凳子摆摆正。食物如果不方便先尝一尝的话,那至少可以庄重地接在手中,认真地端详端详,赞美一下食物的精美,说一些感谢领导的话等等。

在获得荣誉、财富或者权力职位时,想一想自己能得到领导的肯定与馈赠,既靠自己的敬业努力辛苦付出,也有他人的帮助,团队的合作,更是祖先行善积德的结果。人不能忘本,应该感恩祖先,应该把这些东西献给祖先。在心里完成进献的同时,也就表达了对领导的敬意。所以,我们要效学夫子,长养我们的孝悌之心,仁爱之德。对领导,对父母,乃至我们的祖先,应该念恩生敬,要“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事君之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u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