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看似无关轻重的一年,却是明朝甚至是中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万历帝虽仅仅24岁,却已登基整整十五年;这一年,万历帝发觉虽身为最高掌权者,却并不能事事随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得到了重大爆发;这一年,申时行官居首辅已逾四年,在万历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斡旋深感力有不逮;这一年,虽直却庸的海瑞抱憾离世;这一年,曾经风光无限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在贫困落败中愤愤赴死;这一年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文学家李贽落发为僧一年有余。这一年,一代首辅张居正去世五年,可他的影响却牵连甚广。看似毫不相关的一些人,却都与张居正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并且改变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的发展。说是他们导致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也许是夸大了他们的作用或是将历史的倒退归咎于他们,但是却不能不说他们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在历史的发展中曾扬帆掌舵过。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而他们不过刚好成为节点上的人物。
从今天的眼光去看,明朝的制度是很有问题的。作为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朝代,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指导思想的文官集团成了这个国家的位高者。京城的5000名金吾士的俸禄供养是由5000户居民所提供,而不是有政府统一收征赋税然后统一配给。军事武器不是有严格标准的工厂统一制造,而是由各地各自铸造供给该区负责的军队,因而质量良莠不齐,粗制滥造者众。各地区民众没有法律约束行为,而是由在四书五经、传统道德的浸润中成长的耆老等教化,伦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有人被杀害,不是追查犯罪者的杀人动机与罪证,而是从道德方面去臆测可能的行凶过程,往往真凶逍遥法外。
如果说,正处于政治生涯巅峰的张居正没有因病去世,中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写?结果不得而知。但是,张居正的土地改革是利于发展的,但是这种做法触及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因而他们奋起反抗,甚至在张居正死后仍不忘铲除他的党羽,加之以各种污名。爱之深,则日后分道扬镳时必然会恨之切。万历帝和张居正之间便是这样的。张居正是万历帝年少时的授业之师、年长时的肱股之臣。万历信任首辅,甚至在张居正理应丁忧离职之时强留其在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者是否都会飘飘然,他曾颁布官员出差时不能在驿站的待遇超过有关的规定,但是他自己却乘坐多人相抬之大轿,两旁数十名有手持鸟铳的士兵护卫,也因此给人留下了可污以篡国谋逆的把柄。
以今天的认知去评判曾经的历史人物,实在有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摘他人罪行的意味。人无完人,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我们不必对他们过多苛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