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笔记,分享陈海贤老师答疑的两个典型问题。
第一个问题:和边缘自我有关。怎么判断边缘自我是一时冲动,还是确实是自己想要的。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辞职去卖咖啡、送外卖、卖唱、还有的想当画家之类的,怎么判断这种边缘自我能不能成为中心自我呢?
简单的判断标准是:我们做这件事时是不是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是不是愿意深入探究这件事,愿意为它克服困难,哪怕暂时看不到回报。还有我们投入其中的时候能感受到快乐,会把投入这件事看作享受,而不是负担。
也许因为这个热情背后,有一个你喜欢的自己。这个自己对你意义重大,舍不得放下,所以你愿意为这件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说:我们对一件事有热情,是因为这件事背后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不仅是我们渴望成为的,而且是我们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人。我们后来的投入,只是为了慢慢实现他。这也是这种热情最可贵的地方:它能帮你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让你走得比别人更深更远。每一条路要成功,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这种热情和渴望,我们就很容易放弃。
第二个问题,如何寻找榜样
找榜样和导师有点像找对象,要主动,当然也需要靠缘分,我们还要在心态上做一些准备。
做什么样的心态准备呢?首先,你要有加入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群体的冲动。你对某一份职业、某一类人需要有一种憧憬。无论这种憧憬来自现实还是幻想。这种冲动背后,是自我实现的某种渴望,它会变成你寻找榜样和导师的指南针。
其次,你需要带着这种冲动,去跟很多人接触,让你的冲动,成为潜意识里的指引。
当你碰到一些人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他是我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吗?”“如果是,那他是怎么做到的?”“我怎么能够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所谓的榜样或偶像,只不过是你想要加入群体的具象化,你需要通过对他们的认同,跟他们所在的群体,产生某种深刻的联系。如果你做好了这些心态上的准备,当这个人出现时,你就会认出他。他既是你主动寻找的结果,也是缘分的产物。
---《陈海贤.自我转变50讲》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