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刽子手》,在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正是这句话。
人民死都不怕了,你们这些残暴的统治者,竟然妄想用死亡来威胁人民,以此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此处,应该有表情:冷笑。)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3123/3cdd18c63529f36b.jpg)
面对法国侵略者的统治,西班牙人民在莱加奈斯侯爵大人的带领下进行起义,可惜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为了惩罚莱加奈斯侯爵的背叛,法国将军下令绞死他的全家。后来虽然听下属的劝解改变主意,却想到了一个更加无人性的作法:如果莱加奈斯侯爵让他儿子亲自动手杀死亲人,那么可以免除行使刑罚者的性命,用以让莱加奈斯侯爵能够延续香火。这个残酷的重任,经过一番波折,落在了莱加奈斯侯爵的大儿子朱阿尼托身上。虽然苟延残喘下来,可怜的朱阿尼托,却要承受亲手斩杀亲人的残忍痛苦。就像小说所说,除了死亡,朱阿尼托此生都无法得到心灵的安宁。
对于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大家对此定下的评语,众口一词的认为:主题非常明显,崇扬西班牙人民反抗侵略、宁死不做亡国奴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阅读小说过程之中,固然因里面描述着的血腥场面感到惊讶,但也由此而产生了两个小小的疑问,有些不吐不快。
当此时候,事件发生所在地芒达城,事实上已经被法国军队控制着。至少在表面上,莱加奈斯侯爵对法国军队是毕恭毕敬的。由此可以知道,如果单单凭借莱加奈斯侯爵加上芒达城市里的人民来反抗,是根本不现实的。于是,莱加奈斯侯爵所凭借的力量实乃英国舰队,而反抗失败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在起义的关键时刻,英国舰队出现了机械故障,没能由海上降临芒达城,因此才功亏一篑。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3123/2588075736f688cc.jpg)
这正是我的疑问之一:明明自己没有力量,而只是借助英国舰队,那么,设想一下:即使英国舰队得到胜利,西班牙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吗?不会前面驱逐了虎,后面又迎来了狼?
在中外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当初讲条件时候冠冕堂皇,等到真正临近结尾却全部推翻,背后狠狠地捅上一刀。
既然如此这般,在法国的统治之下是臣服,在英国的统治之下也是臣服,那么,莱加奈斯侯爵反抗的意义又何在?
并且因为这个毫无意义的反抗,最终惨遭灭族之祸,有道理吗?
所以,我对莱加奈斯侯爵当时的作法是保留疑问的。
中间也为莱加奈斯侯爵感到惋惜,事实上,如果上一个意外,加上下面这个故意,他的反抗大有可能是成功的。
可惜是天意,也是人事!
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不是一个法国人当时逃跑,或许就有可能等到英国舰队的。可惜的是,没有如果。
犯下这个罪过的,不是别人,正是莱加奈斯侯爵的大女儿克拉拉,就因为她放走了当时驻扎芒达城的长官法国人维克托·马尔尚,所以才让他得以逃跑,并向法国军队求救而打乱了莱加奈斯侯爵的计划。
莱加奈斯侯爵的女儿克拉拉为什么要向法国军官维克托通风报信,不仅搭上自己的性命,而且最后造成全家承受差点灭族的悲惨局面?
这确实是我看不明白的另外一个疑问。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3123/9e185f1a7df3753d.jpg)
我一直不敢想象是因为巴大师为了情节而臆想,对于编造故事的高手来说,这样去想问题太过于幼稚。
或许,只有一个答案,虽然残酷,却更加接近巴大师的初衷吧。
那便是:任何再崇高的感情,面对人类自身所形成的残暴场景,所有情感都会显得不堪一击。
想完了这句话,我不由自主地发出笑声。
对自身的嘲笑,也是对小说中各种人物的嘲笑。
因为我本身理解上的可笑,才会把大师创作的高尚而伟大的主题想得过于渺小。
也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并不会因为我的天真想法,而丧失掉自身所包含着的真正意义。
于是,我便释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