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最后提到要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去测试市场,这不是会长提出来的,是《精益创业》这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叫做:最小可用品。
最小可用品是一个方法论,意思是通过做出一个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用以不断地接受市场反馈,快速迭代,知道做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好产品。
我的朋友大美,一年前找我,神秘兮兮地给我说:我在做一款产品,非常棒,是一种新型的社交模式。
因为社交已经被各家都做烂了,从熟人社交到陌生社交再到小众化的同性交友社区等等,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做的点了,我自然地就询问:能不能简单说说产品逻辑。
大美很果断:对不起,不能透露,我们正在秘密地憋大招,等半年后推向市场的时候,一定会是一款一鸣惊人的爆品!
现在一年过去了,没动静,或许还在继续憋大招?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对称,没有什么模式是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14亿人,当你有一个好点子的时候,可能中国不同地方正有1000个人都在谈论这个事,而且可能还有人已经做出了产品。
退一步说,即使你的想法是独创的,但是一年之后也不一定新鲜了,要么就是客户需求变了,要么就是这个想法路人皆知了。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推出完善的想法,而是要以最小可用品的方法论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地去试错。
比如小米公司。
小米公司于2010年成立,成立后立刻推出了一款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MIUI,因为该系统很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掼,推出后,在犮烧友群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因此,小米在推出手机产品的时候,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操作系统每周更新!
小米每周五会通过互联网推送更新,由发烧友们率先使用,并积极参与互动, 提出修改意见,小米再根据这些意见快速修改,下周五继续推送新版本。
如此往复,几乎从不间断。
今天的MIUI系统,不是小米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和用户共创的!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和洪锋都说:“只有用户自己才能设计出受用户喜爱的功能!”
反观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当他2011年想要创业做手机的时候,实际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了,但是他又要憋大招,等到他手机真正做出来之后,手机市场早就被各大厂商给瓜分了,而他两年前所谓的惊爆创新可能真的创新,用户反应是:卧槽!但是这种惊爆创新在两年后推出,用户早就被各种厂商的新功能给教育了,面对罗永浩的所谓创新,反应是:哦。
千万不要自大到以为了解消费者!
你只是了解自己,并以为自己可以代表消费者而已!面对多变的用户,要相信你的产品一定会犯错!最小可用品,其实就是加快犯错的速度,当然同时也加快了纠正的速度。不断互动,搜集反馈,快速迭代,让产品“长”成用户需要的样子。
应该怎么使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来做产品呢?
有两点建议:
第一,最小可用品,甚至可以不是一个产品。
硅谷有一家做文件分享的储存公司Dropbox,它的创始人在有了想法之后, 并没有立即组织团队把产品开犮出来,然后到处宣传。创业者有一个非常大的忌讳,就是爱上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爱上用户的需求于是,他拍了一个3分钟的视频,亲自做旁白,演示这个想法。
这段视频引来了几十万人的关注,大量关注者(还不能算是用户)给他提意见,让他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公测版的排队名单一夜之间从5000人涨到了 75000人!这段视频就是最小可用品,用最经济的方式、最快的速度犯错,并且纠正!
第二,也可以尝试小范围的试用。
美国有一家叫作“桌上美食”的美食定制公司,打算通过系统计算出最匹配每个家庭的食谱,然后通过这些食谱卖打折食材。刚开始,公司找到一位使用者,CEO每周都亲自登门拜访,团队以人工的方式分析其喜好,给他配食谱,然后听取反馈。
随着用户越来越多,团队无法再进行人工分析时,规模化、标准化的系统才提上日程,最终打造了一款影响力巨大的服务产品!明知道会犯错,在少部分人那里,用最低的成本不断摔倒,再从用户的真实反馈中爬起来,才有机会做出真正受欢迎的产品!
在会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长夫人正在观看《切尔诺贝利》,突然想到有个例外一定要提醒一下个位,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比如说核电站!就需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很难想象,如果按照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来做,核电站将会是什么样的人间地狱……
你的公司产品适合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来开发产品吗,如果合适,怎么做,如果不适合,为什么,在留言区里一起华山论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