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育的选择》(五):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吗?

《养育的选择》(五):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吗?

作者: 鱼百万 | 来源:发表于2020-04-17 11:05 被阅读0次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

一、规则是什么?

规则是“教养”而非“禁止”

1、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规则意味着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如果不一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坏习惯形成再去制定规则,那么规则往往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往往会引起反抗。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所预见和期待,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规则是一种禁止。

2、规则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保护宝宝自身的安全,以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宝宝会爬以后,就会到处自主探索,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开关盖住等,把容易让他们受伤的物品都收好,做好预防措施,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比如游乐场所的规则。要告诉孩子,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你揪下来就会伤害到他;而再别人玩秋千的时候走过去,自己也容易被秋千撞到,很危险。告诉宝宝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

父母不仅要解释规则,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规则很大程度上是“教养”而非“禁止”,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规则让孩子学习社会规则

老师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天性,也就是他的发展特点。五六岁的孩子,确实自控力比较差,有时候坐不太住。这不是孩子的错,不要批评他,而要帮助他。我们可以用一些手势和道具具体地帮助他就可以。

4、规则让孩子建立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高年级才会实现自己管理时间和有效学习。

二、如何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中保护孩子的个性?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规则不会压抑天性。

应遵循以下原则:

1、鼓励孩子思想自由。对孩子的行为要有一定限制的。上课的时候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随口说,要举手示意老师。他们的个性和想象力并没有因为对行为的规范而遭到破坏,因为没有人会限制或者嘲笑他们的想法。

2、不制定做不到的规则:规则不会压制孩子的个性,前提是这些规则阐述得非常清楚,并且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做到的。如果要求孩子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往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老师再严厉一些,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3、只制定具体的规则: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记住他们是几岁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都有限。所以即使在有了规则的情况下,也需要我们耐心地提醒。不是说,今天我告诉你这些是规则,从今往后你必须遵守,做不到就要训斥或者惩罚。这样对孩子不公平,会压制他们的天性。我们作为成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知道他们需要不断提醒。

4、规则越具体越好:比如和同学合作,做作业或者游戏的时候不孤立同学等,就是非常具体的行为规则,而不是“爱同学,团结同学”这样的抽象规则。只有详细的、具体的规则.孩子才能理解,才能执行。

二、怎么做才能既坚持执行原则又不简单粗暴?

很多父母出于对“温柔而坚持”表面上的理解去执行,把这一原则演变成了软暴力尚不自知。温柔的僵持依然是僵持。父母需要做的是理解宝宝,以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所说的温柔,不是说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所谓坚持,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不能越界,底线之内可以灵活。

三、执行规则的前提是什么?

执行规则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孩子愿意听从他信任、爱戴的大人的话。

(1)理解孩子,避免火药味。

(2)坚持的是底线,灵活的是方式,比如游戏、同理心、二选一等。

(3)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规则,启发孩子思考,从内心认同规则。

(4)偶尔让步,让孩子感受爱与界限。

(5)避免不规律的生活和规则的随意性。规则一旦有随意性,孩子就会摇摆不定。规则的制定要看事件的性质,而不是严重程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育的选择》(五):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hevhtx.html